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2023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二讲开讲

重温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铁流现场讲解《共产党宣言》首译中文版本的前世今生 记者 朱德蒙 叶福森 摄
点击查看原图
        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6月24日,2023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首讲在尼山书院奎虚书藏开讲,沿着历史的道路,为公众诠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7月9日,2023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二讲开讲。著名作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铁流以“《共产党宣言》首译中文版本的前世今生”为主线,向公众讲述革命火种传播的红色历史。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王羿立 马骁

  一部红色经典的翻译与传承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中文首译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作为我国第一部汉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该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公开课现场,铁流以其报告文学作品《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创作为切入点,讲述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版的翻译及传播过程。

  “1920年年初一个寒冷的早上,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去天津,一路远行到达火车站。李大钊拿出了一本外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把这本书交给了陈独秀。”铁流介绍。彼时,李大钊表示,《共产党宣言》是一本有着真理光芒的文献,最好将其翻译成中文版。接受了这个任务的陈独秀到上海后到处找人翻译,后来找到了陈望道先生。

  “翻译工作完成后,陈望道带着书稿到了上海。因当时没有经费,陈独秀向共产国际要来一部分大洋成立了印刷作坊。在印刷《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印刷工人把书名误印成‘共党产宣言’,但因当时经费太困难没有重新印刷。由此,首批印刷的1000多本书籍成为中共一大代表人手一本的学习材料。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王尽美和邓恩铭在参会后将书带到了山东,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铁流介绍。
  
  后来,在一次学习会上,有一位名叫刘雨辉的年轻共产党员,有感于《共产党宣言》中的内容与思想,把这本书带到了家乡东营市广饶县刘集村,并将其交给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至此,《共产党宣言》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革命火种在鲁北农村的传播

  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学习与保存过程中,革命火种也在鲁北农村得以传播开来。时光回溯到上世纪20年代,只上过几天私塾的刘良才组织村民学习《共产党宣言》。尽管受限于文化水平,对书中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但从反复的学习中,村民们悟得了要改变生活现状的道理。

  “中国的革命就是农民的革命,从《共产党宣言》 的传播过程中也折射出伟大建党精神。”铁流讲道,1926年深秋,广饶县刘集村及周围村庄的农民兄弟在刘良才的组织下,收获谷穗并装回了自己的口袋,取得了第一次胜利。“经历了第一次胜利,农民兄弟得到了‘没有斗争就没有收获’的道理。”

  “后来,刘良才被党组织调至潍县中心任县委书记,离开广饶县的时候将《共产党宣言》交给了村里的支部委员刘考文。随后不久,已暴露的刘考文又将《共产党宣言》交给为人忠厚低调的党员刘世厚。”铁流表示,自己在对刘世厚孙子的采访中得知,战争年代中,刘世厚用生命守护和保存着这本《共产党宣言》。1975年,刘世厚捐出了珍藏40多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揭开了在鲁北农村学习、传承、捍卫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火种的这段往事。
  
  如今,这本见证了红色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陈列在东营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