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认识自然

——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点击查看原图
        每个春日,当我们走进田园时,就不得不赞叹古人描绘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上巳节景象。我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着光阴的流动,不知不觉就是千年。中国古人有着物我合一、天地融合的自然观。人类本就属于自然,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认识自我,认识自然。人们需要一本自然列传,以人文的眼光看待历史和时间,通过自然认识人类的进化。这样的思路早已有了,古希腊时期就有博物学家借助自然进行人文说教。
  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研究火山,乘船去到那不勒斯海峡,最后和庞贝以及当地居民一起淹没在令人窒息的气体之下。他就是普林尼,他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自然,因为他坚信“从大自然最小的生命中更能窥见自然的全貌”。
  在人类早期,自然史以神话和动物寓言的手法讲述雄蜘蛛和海狸的奇妙生活。这是早期人类自然关系的体现。古希腊人相信人神共住,奥林匹斯天神守护着不同的城邦,他们的神无处不在,自然是神的恩赐。柏拉图说,我们所见的世界无非镜子中的影像,是火光照在山洞石壁上的影子。他说,人类看蜘蛛织网而学会了织布,人类在模仿中有了文明。
  从《伊索寓言》到布封的《自然史》,自然学家和博物学家戴着宗教的有色眼镜看待天雷雨露,直到达尔文提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才能从生命的本质看待整个历史。
  无论是科学式推理,还是浪漫主义的神话幻想,人们都是在自然中沉思历史,在自然王国中寻找一种社会理论。东西方文化都有畅游山水而引发人生思考和自我命运的联想。庄子想北冥鲲鹏展翅,自己也遨游四海;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基督徒想要白鸽带来橄榄枝,雪莱唱西风搅动浓云迷雾,歌颂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进行。
  人类不得不感叹自身在历史中存在的短暂。用人文知识和人道主义情怀去理解自然科学,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藏着一整部人类的历史。大熊猫就是自然界的活化石,是历史的见证者。人类从远古时期到如今文明社会的进化之路,几乎都与大熊猫相伴而行。人类从简单的口腹之欲中抽离出来,跌跌撞撞地在“文明”二字上前行,先是迎来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出现私有制后又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消亡后便是持续千年的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