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为端午节增添山东“仪式感”

长岛虎形剪纸(作者:肖翠美)
点击查看原图
长岛牛形剪纸(作者:肖翠美)
点击查看原图
        挂菖蒲、薰艾叶、赛龙舟、饮雄黄……又到一年端午时。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俗节日之一,也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代表性非遗名录项目。探求端午节背后的文化渊源,延续传统节日习俗,成为非遗活态传承重要的方式。我国不同地区端午节习俗有相近之处,亦有不同之所在。其中,不少山东习俗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满满的“仪式感”。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历史悠久的重要传统节日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涵盖诸多内容。全国不同地区端午节习俗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围绕两个方向开展,一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二是避恶、驱毒。其中第二种活动与古人对农历五月的认知有关。

  夏历相传在夏朝创立,是我国古代历法之一,以干支纪时,通过北斗星斗柄旋转所指的方向来确定月份。夏历建寅,意为斗柄指向东北之隅时是正月,为寅月。如此,到农历五月即为午,因此也被称为午月。生肖中午马相对,俗语“猴年马月”中的马月即为午月。

  北斗“指午夏至”,端午与夏至关系密切。夏至前后,太阳行至北回归线,白昼最长,午时最盛。自此以后,万物丰盛而渐凋敝,太阳炎热却渐微。古时人们认为夏至“阴阳生,死生分”。从自然规律来看,夏至后气温升高,各类虫蛇开始活跃。民间也有“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因此,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许多端午节的避恶、驱毒的习俗也自此而来。

  在我国许多地区,人们有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的习惯,兼有驱邪毒、祈福吉的美好寓意。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可见,端午节将五彩丝线系到手臂之上的习俗从东汉时期便已经存在。

  两汉时期,阴阳观念盛行。人们认为端午之时阳气最盛,因此也是草药生命力最强、效果最好之时。南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此外,该古籍也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沐浴更衣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屈原在《楚辞·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的说法。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的产生既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也与古时人们所信奉的思想产生联系。各种形式的仪式多由人们对其“恶”的观点发展而来,因此,避恶成为这些举措的目标。

  端午节中的山东习俗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习俗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成为文化符号的集合体。传统节日的传说、仪式、民俗等都深刻地烙印下文化痕迹。在诸多端午节由来的传说中,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此外,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在山东一些地区,人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而来。

  清代袁枚在《子不语》记录了这个传说的一个版本: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人诞下小黑龙,其夫见状砍下龙尾,这只没有尾巴的龙便是秃尾巴老李。为守护一方安宁,秃尾巴老李与代表邪恶的白龙不断抗争,百姓将粽子投入江中喂给黑龙助力,黑龙在五月初五这天取得胜利。山东一些地区百姓认为此为端午节由来。

  《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在山东不同地区,端午节也有同样的习俗。在诸城地区,百姓用束艾打扫房间,同时,口中还念叨相应的顺口溜,告诫毒虫莫要蜇人。沂蒙山地区,人们习惯在床上铺艾以驱蚊虫。而在泰安和胶东部分地区,桃枝也是端午节避邪之物。

  此外,在端午节期间将具有寓意的装饰物佩戴于身,成为诸多地区的传统习俗。临清地区有“端午不戴符,死了变成小牛犊”的俗语,7岁以下的男孩需要佩戴用麦秸做的项链,称之为“符”;7岁以下的女孩则戴石榴花,因屈原投江时节正值石榴花开,为纪念其而做此举。在临朐、滕州等地,妇女儿童需要佩戴香布袋,内置多种草药,以驱瘟避邪。

  针对驱赶蜈蚣、毒蛇、蝎子等“五毒”,山东民间也有许多习俗流传。比如,在诸城地区给孩子戴绣上五毒虫的五毒兜;临清地区,孩子要穿上黄布鞋,鞋帮上用毛笔画上蝎子等五毒虫,认为墨迹亦能杀死五毒……这些习俗是人们希望通过以毒攻毒的方法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传承和发展中的传统文化

  在胶东沿海一些地区,渔民根据鱼虾春南来,秋冬南去的洄游规律,探索出“春捞秋捕,夏养冬斗”的海上劳作和休养规律。因为端午节前后正是鱼卵孵化、鱼苗成长的时节,便要“歇伏”,也称为“夏养”。渔民收船割网,在随后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不出海,不拴网。

  在烟台长岛,过端午节有大小之分。五月初一为小端午,这天直接关系到一年中往后所有时间的安危,因此,也要有所留意并举办仪式。五月初五为大端午,集中了更隆重的节日活动,以趋利避害,祈求吉福。

  胶东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剪纸的一个重要派别,植根于胶东大地,并渗透在百姓生活的多个层面,成为社会文化重要的折射面。烟台长岛百姓有在端午节贴剪纸的习俗。无论是小端午还是大端午,所需剪纸必须于当日之前剪好,并在日出之前张贴完毕。从剪纸内容来看,胶东地区多会剪牛形的花样,贴于屋门之上。百姓认为黄牛力大无穷,可以守住门户,帮助家庭避灾。此外,老虎、葫芦、桃枝、五毒虫等形象也是端午节剪纸的常见图案。不同的内容张贴于不同位置,比如,牛、虎等大型动物张贴门上,葫芦、五毒虫等贴于窗户之上。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节日常见的红色剪纸不同,端午节张贴者皆由黄色纸剪成,通常为黄表纸,因百姓认为这样驱毒效果更好。

  时至今日,端午节习俗不断流传,并与新时代生活方式相融合,文化元素愈加丰富,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粽子馅料不仅局限于传统,巧克力、果酱、冰淇淋等也可以为传统食物增添风味。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与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为世人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