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惊喜

——山水画家康庄的传奇人生
《借来挂流三百丈》作者:张柯
点击查看原图
        康庄将木头人子抱回家,清洗过后,发现底座上有一行用生漆写的字:“蒲公松龄之神位”。
  
  木头人子难道是蒲松龄雕像?康庄一阵惊喜。
  
  他请来了张彦青、张鹤云两位教授做鉴定。
  
  蒲松龄是世界级的文豪,郭沫若有副对联赞扬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马瑞芳称赞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省文联、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了搜集整理蒲松龄著作的机构。省文联主席王统照、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王献唐指派陶钝、路大荒等人前往淄川蒲家庄调查。1956年,路大荒、张彦青带着省博物馆赠送的展橱和征集来的文物来到蒲家庄,对蒲松龄故居进行了简单整理和文物陈列,蒲松龄故居的雏形由此形成。
  
  中国研究蒲学的权威,首推路大荒,他家住在济南市曲水亭街8号,可惜老先生已于1972年离世。对蒲学素有研究的张彦青,成为健在的参加蒲松龄故居修复整理的专家,而张鹤云教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两位张老师在康庄家见到木头人子,好一阵打量过后。张彦青惊喜地说:“康庄,这回你可立了功了。这应该就是蒲松龄雕像啊!”

  “蒲松龄”身披简易长袍,两片衣襟几乎覆盖到脚面,腰里系着一根绦带,胸前挂着佩饰,脸面慈祥,十分富态;老人头发稀疏,后边的发绺像个蝌蚪似的贴在后脑勺上。两位教授根据雕像比例分析,真实的蒲松龄个子不算高,也就一米六多一点。

  “老人头发稀疏是对的,”张彦青说。
  
  张鹤云接过话头:“是啊,老年人哪有那么多头发,怎么可能编成又长又粗的大辫子。”
  
  康庄说:“现在人们看到的蒲松龄画像,一脸苦相,瘦骨嶙峋,拖着长辨,说他是蒲松龄也行,说他是郑板桥也行。这说明,后人画的蒲松龄都是画家凭想象画出来的。”
  
  他们分析,雕像应该是蒲松龄晚年,家人请雕工雕刻的,呈现出的是蒲松龄晚年的样貌。那时没有照相机,一时找不到好画家,雕刻一座木雕像,是留下形象的好法子。
  
  端详再端详,研究再研究,三人一致认为,雕像人物,后脑勺上的发绺像个蝌蚪是合理的,老年人没有那么多头发,那些拖着长辨的蒲松龄形象,是后来人想象着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