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齐”相遇 从济南出发

济南市章丘区东门关段长城(资料图)

编者按
5月29日,“探寻齐长城”网络主题活动在济南启动。来自中央和省级主流网络媒体的20多名编辑记者,将在四天时间内走进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实地探访齐长城“首批齐长城特色展示点”“首批齐长城风景道典型段”,并以齐长城文化为轴,深入挖掘各地探索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经验做法和突出亮点,全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展示各地保护齐长城创新性举措、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两创”推动乡村振兴的成绩,以点带面深入宣传山东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的生动实践。
被称作“长城之父”的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比秦长城早400余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古代长城。齐长城东西向横卧在齐鲁大地,宛如盘踞在地面上的一条巨龙,从黄河东岸绵延至黄海之畔,西起济南市长清区,跨越泰安、淄博、临沂、潍坊、日照、青岛6市,全长600余公里。
◎本专题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实习生 龚佳玲
齐长城之“源”
全长600余公里的齐长城,有200余公里在济南境内,占总长度的三分之一。济南境内的齐长城主要分布在长清区、章丘区、莱芜区及南部山区,沿线共有遗产保护点108处。
齐长城长清段是当时最早修筑的段落,大体呈“几”字形分布,全长约98公里。修筑方式往往因地制宜,包括用土夯筑、以险代工,以及在山上就地取材,用石块砌筑等。据《左转》记载,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鲁国联合11个诸侯国攻打齐国,“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由此可知,齐长城在当时齐国的对外战争中已经发挥作用。
齐长城起点位于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北部,220国道西侧。建造形式为素土夯筑,现存遗迹为平地之上一座高约3米、宽约40米、长约260米的长方形土台。近年来,当地通过将“高强无机纤维材料”用于夯土层墙面保护,创造了岩土文物保护新经验。如今,在齐长城起点东侧不远处的山顶,立有一座高大的“齐”字雕塑,整体采用齐国货币刀币造型,风格古朴而醒目。
齐长城起点向东,绵延经过大峰山1000余米。在大峰山景区,山顶尚有古代城墙与屯兵营遗存。城墙与屯兵营均为就近取材,用石块垒筑。矗立在山顶城墙的垛口,以及屯兵营的石头房子,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山顶还有一块硕大的立石,上面写着“孟姜女哭长城处”。作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经相关考证,一般认为孟姜女所哭的长城正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自古以来,齐长城沿线,广泛流传着这一凄美的爱情传说。
锦阳关是古代齐长城三大重要关隘之一,位于莱芜区雪野街道与章丘区文祖街道之间。古时,这里地处齐国与鲁国的边境线上,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意义。锦阳关西侧的桃花峪段齐长城,是目前齐长城保护最完整的一段。如今的锦阳关在距离原址42米处,于2004年重建,2005年完工。墙体所用石块与很多其他段落的齐长城一样,均为就地取材的当地石材筑成,城墙沿山体蜿蜒延伸向远方。
保护与活化
2017年,距离齐长城以北约3公里,在章丘区文祖街道大寨村,孙继昌、张福成与孙廷华3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发起成立了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致力于保护齐长城,整理齐长城历史,宣传齐长城文化。孙继昌说,大寨村之名,与古代锦阳关的驻军有密切联系。
近年来,围绕齐长城,济南坚持保护优先,注重活化利用。为加强对齐长城重要点段修缮保护及展示,先后开展源头保护展示、源头主题标识雕塑建设、齐长城锦阳关、青石关及东门关保护等10余项工程。还策划推进锦阳关保护利用、三德范村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等42个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并推动齐长城沿线的大峰山景区、九如山景区、七星台景区、香山景区、雪野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等进一步升级。
2022年3月,山东在全省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加强齐长城的巡护工作。长清孝里街道的10余位村民,由此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岗。“我能做的就是尽力保护好它(齐长城)。”郭家廉从小生活在齐长城脚下的广里村,自去年起担任齐长城巡护员。他表示:“无论如何,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要守好。”
2022年9月,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同年,山东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推进构建“一廊、七段、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今年2月,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启动会议上,山东开启“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工作,齐长城便作为“四廊”之一。今年3月,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齐长城遗址博物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批前公示。这意味着,齐长城保护与活化,迈入了新阶段。
脚下的蝶变
齐长城自锦阳关沿山势一路向东,绵延进入莱芜区,境内又建有两座著名的关隘,即黄石关与青石关。其中,青石关有“齐鲁第一关”之誉,坐落在今天的青石关村,北邻淄博市博山区。青石关原有南、北、西3座城门楼和东便门,现仅存北门洞,高4米,宽2.56米,进深8.7米。关北,两侧高山之间有一峡谷小路,古称“瓮口道”,关口便建在此路制高点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齐长城脚下,大山深处的王老村,在这片土地上写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了让美丽乡村更具吸引力,王老村引进了雪野乡村度假区项目。雪野乡村度假区隶属于山东文旅山乡集团,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涉及9个村、6000余人。项目整合山东文旅集团产业优势,打造集乡村度假、田园休闲、户外运动、自然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龄化乡村度假目的地。
5月29日,“探寻齐长城”网络主题活动在济南启动。来自中央和省级主流网络媒体的20多名编辑记者,将在四天时间内走进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实地探访齐长城“首批齐长城特色展示点”“首批齐长城风景道典型段”,并以齐长城文化为轴,深入挖掘各地探索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经验做法和突出亮点,全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展示各地保护齐长城创新性举措、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两创”推动乡村振兴的成绩,以点带面深入宣传山东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的生动实践。
被称作“长城之父”的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比秦长城早400余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古代长城。齐长城东西向横卧在齐鲁大地,宛如盘踞在地面上的一条巨龙,从黄河东岸绵延至黄海之畔,西起济南市长清区,跨越泰安、淄博、临沂、潍坊、日照、青岛6市,全长600余公里。
◎本专题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实习生 龚佳玲
齐长城之“源”
全长600余公里的齐长城,有200余公里在济南境内,占总长度的三分之一。济南境内的齐长城主要分布在长清区、章丘区、莱芜区及南部山区,沿线共有遗产保护点108处。
齐长城长清段是当时最早修筑的段落,大体呈“几”字形分布,全长约98公里。修筑方式往往因地制宜,包括用土夯筑、以险代工,以及在山上就地取材,用石块砌筑等。据《左转》记载,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鲁国联合11个诸侯国攻打齐国,“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由此可知,齐长城在当时齐国的对外战争中已经发挥作用。
齐长城起点位于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北部,220国道西侧。建造形式为素土夯筑,现存遗迹为平地之上一座高约3米、宽约40米、长约260米的长方形土台。近年来,当地通过将“高强无机纤维材料”用于夯土层墙面保护,创造了岩土文物保护新经验。如今,在齐长城起点东侧不远处的山顶,立有一座高大的“齐”字雕塑,整体采用齐国货币刀币造型,风格古朴而醒目。
齐长城起点向东,绵延经过大峰山1000余米。在大峰山景区,山顶尚有古代城墙与屯兵营遗存。城墙与屯兵营均为就近取材,用石块垒筑。矗立在山顶城墙的垛口,以及屯兵营的石头房子,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山顶还有一块硕大的立石,上面写着“孟姜女哭长城处”。作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经相关考证,一般认为孟姜女所哭的长城正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自古以来,齐长城沿线,广泛流传着这一凄美的爱情传说。
锦阳关是古代齐长城三大重要关隘之一,位于莱芜区雪野街道与章丘区文祖街道之间。古时,这里地处齐国与鲁国的边境线上,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意义。锦阳关西侧的桃花峪段齐长城,是目前齐长城保护最完整的一段。如今的锦阳关在距离原址42米处,于2004年重建,2005年完工。墙体所用石块与很多其他段落的齐长城一样,均为就地取材的当地石材筑成,城墙沿山体蜿蜒延伸向远方。
保护与活化
2017年,距离齐长城以北约3公里,在章丘区文祖街道大寨村,孙继昌、张福成与孙廷华3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发起成立了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致力于保护齐长城,整理齐长城历史,宣传齐长城文化。孙继昌说,大寨村之名,与古代锦阳关的驻军有密切联系。
近年来,围绕齐长城,济南坚持保护优先,注重活化利用。为加强对齐长城重要点段修缮保护及展示,先后开展源头保护展示、源头主题标识雕塑建设、齐长城锦阳关、青石关及东门关保护等10余项工程。还策划推进锦阳关保护利用、三德范村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等42个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并推动齐长城沿线的大峰山景区、九如山景区、七星台景区、香山景区、雪野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等进一步升级。
2022年3月,山东在全省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加强齐长城的巡护工作。长清孝里街道的10余位村民,由此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岗。“我能做的就是尽力保护好它(齐长城)。”郭家廉从小生活在齐长城脚下的广里村,自去年起担任齐长城巡护员。他表示:“无论如何,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要守好。”
2022年9月,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同年,山东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推进构建“一廊、七段、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今年2月,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启动会议上,山东开启“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工作,齐长城便作为“四廊”之一。今年3月,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齐长城遗址博物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批前公示。这意味着,齐长城保护与活化,迈入了新阶段。
脚下的蝶变
齐长城自锦阳关沿山势一路向东,绵延进入莱芜区,境内又建有两座著名的关隘,即黄石关与青石关。其中,青石关有“齐鲁第一关”之誉,坐落在今天的青石关村,北邻淄博市博山区。青石关原有南、北、西3座城门楼和东便门,现仅存北门洞,高4米,宽2.56米,进深8.7米。关北,两侧高山之间有一峡谷小路,古称“瓮口道”,关口便建在此路制高点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齐长城脚下,大山深处的王老村,在这片土地上写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了让美丽乡村更具吸引力,王老村引进了雪野乡村度假区项目。雪野乡村度假区隶属于山东文旅山乡集团,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涉及9个村、6000余人。项目整合山东文旅集团产业优势,打造集乡村度假、田园休闲、户外运动、自然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龄化乡村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