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九成老人愿居家养老”呼唤普惠服务进家庭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各地应积极探索以街道、社区为基点的就近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养老服务驿站、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等服务设施,力求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让老百姓买得起、买得到、信得过、用得好,加强适老化改造,让智慧养老满足各方需求、普惠老年群体。

  5月24日,首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主题,各界共话养老行业发展。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2023年底计划覆盖东西城共计32个街道。会上还发布了最新的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结果,近九成的受访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近四成老年人在用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5月25日《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近九成受访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的调研数据,与去年由国家卫健委公布的“9073”养老格局一致,反映出我国老年群体的主流意愿。该市开展“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主题论坛,就是为适应和围绕老年人养老诉求,推动市场主体将专业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搬”进老年人家中,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破题与创新提供“北京方案”,其积极意义值得关注。

  家是国人安身立命根基、精神休憩港湾,更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情感依托。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和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中国人对家的认知深刻而全面,对家难以割舍的重视不可比拟。近九成受访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就是缘于世代传承、根深蒂固的“穷家难离”文化情缘。

  选择居家养老,虽在客观上不无比较性优势,比如,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优惠、配套也好,但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环境、服务都好,但价格过高,不太舍得; 居家养老则具周边环境熟悉和隐私度较高的特点。此举对于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比如,有利于降低养老成本,居家养老可充分利用家庭住房、家具、耐用消费品和生活设施等既有物资,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安排饮食起居,具有投资少、接地气、收费低、见效快等特点;有助于子女随时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及时给予支持和照顾,减轻老年人对疾病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居家养老不脱离家庭,不远离亲人,有利增强老年人安全感、亲情感、归宿感,方便情感交流与精神抚慰,有助传承敬老传统和孝道理念,促进家庭和睦。

  北京市自去年底开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半年来,致力于居家养老的供给侧改革,精细编制涵盖生活照护、助医服务、供餐服务、康复服务、培训指导、心理支持、辅助服务的7大类、20小类、98项的服务供给清单,构建“管理团队驻街道、信息平台上云端、养老管家包社区、护理人员进家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市民提供了适合各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管理和服务“全覆盖”,响应和反馈“零时差”。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围绕九成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诉求,各地积极探索以街道、社区为基点的就近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养老服务驿站、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等服务设施,力求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让老百姓买得起、买得到、信得过、用得好,加强适老化改造,让智慧养老满足各方需求、普惠老年群体。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