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四平调:黄河岸边乡音传

点击查看原图
        四平调是从汉族民间花鼓戏衍变而来的地方传统戏剧之一,它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剧种的腔调,以善唱而闻名,身段表演自成一体。河南商丘市、山东济宁市金乡县、安徽宿州市砀山县所申报的四平调皆位列国家级非遗名录。

  明朝以后,昆腔、高腔、皮黄及梆子腔不断兴起,各种戏曲艺术形式也在其带动下不断发展。清朝末年,花鼓这种表演形式演变为另外的几个剧种,“文明花鼓”“花鼓叮当”等开始流传。后又以花鼓戏平调板式为基础,吸收评剧、豫剧、京剧部分唱腔,辅以弦乐伴奏,发展为“四拼调”。因其演唱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故又有“四平调”之称。四平调在表演中不断积累经验,各类技艺日臻完备,各种乐曲声韵协调,相映成趣,淋漓尽致地显示了民间戏曲艺术特有之美。

  四平调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属于地方稀有剧种。以花鼓曲调为配乐,用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四平调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山东的四平调以豫东花鼓为基础衍变而成,经过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歌唱与表演风格。以金乡县与成武县为主要代表,四平调在两地区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构成山东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平调在花鼓的基础上大量汲取其他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地域特点浓郁的艺术风格。四平调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它们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中速节奏的被称为四平调原板,慢节奏的被称为四平调慢板。其唱腔丰富且各具特色,既有北方的高亢,声似铜钟大吕,铿锵有力;也有南方的婉转,如江南丝竹,清丽祥和;女声质朴而不失温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相济。念白浅显易懂,雅俗兼备。唱词生动有趣,朗朗上口,保留较强的说唱特征,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表演轻松大方,使观众赏心悦目,为观众带来多重感官享受,丰富其文娱生活。

  多年以来,四平调经过发展变化不断走向成熟,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艺术资料。四平调表演剧目多达上百个,皆从民间流传而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包蕴着百姓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四平调剧目丰富,内容广泛,既有《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传统剧目,也有如《焦裕禄》《白毛女》《丰收之后》等大量现代戏,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与此同时,因四平调的演变和发展历程脉络分明,有据可依,素有“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之称,它在中国戏曲艺术中有其特殊的位置,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

  四平调是民间艺术瑰宝,有丰富的群众基础。金乡县四平调剧团自1950年前后成立后,历经解散与再度成立,不断将传统戏剧送给广大群众。自从四平调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金乡县不断加大对四平调的保护力度。金乡县成立了四平调保护中心,并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四平调的挖掘保护、宣传推介、研究开发方面,这些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四平调传承人队伍也在壮大。此外,对现存的四平调老艺人的唱腔和唱段进行记录,通过建立非遗地方戏影音资料库的方式来抢救和保护四平调。

  历史不断发展,戏曲代代流传。山东省四平调作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非遗剧种,其乡土气息浓郁,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不断传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四平调浸透着民间艺人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给黄河沿岸的人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地方优秀戏曲。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孟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