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
字里有料
近日,一位小伙通过AI技术“复活”了自己刚刚去世的奶奶,并与奶奶进行了简单的通话交流。这一原本属于私人情感领域的“技术思亲”行为一经曝光,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有的人看后感动不已,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甚至是在“操纵亲人”。
网友热议
一段段冰冷的代码真的具有实际意义吗?”
对于AI技术未来会如何挑战我们的伦理边界和法律规范,我们应当借此有所警惕和预判。”
全媒全解
以科技慰藉哀思,无须苛责
“你的身体很脆弱,它会受伤、会生病、会变老、还会死,但数字的你,理论上可以永生。”电影《流浪地球2》中,父亲图恒宇耗尽一生心血将去世女儿的记忆上传至虚拟世界,令观众感动落泪。现实里,上海一位24岁视觉设计师小亮用AI技术“复活”已故的奶奶,与“奶奶”进行视频通话,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媒体对此发起微博投票:“你能接受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么”,不支持者数量占比达半数以上。
网络投票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仿佛哪个选项有一成领先就是对的,又仿佛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是”“否”两个答案。实际上面对这么简单的公共讨论模板,每个投票者都要自我补充大量的前提条件。比如,无论答“是”还是“否”的人,都可能意味着我能接受别人这样选择,或者我能接受社会提供这个选项,而未必意味着自己这么选。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其实是参与讨论的人们对人的“唯一性”“自主性”的关注。不选择AI亲人,大多是觉得亲人是具有唯一性的,不可数码复刻的;希望有AI亲人,其实可能基于同样的原因:让这个“唯一”永恒化。这是AI语境下,人对何为人的本质深思的一种投射,而人工智能的伦理规约之所以难,也是因为对本质的答案从来就是多且复杂的。
有人通过AI对话软件“复活”亲人,仅聊天一次便释怀了;有粉丝将离世多年的歌手带回世间,让大家感受科技的温暖。这正是人工智能存在的意义,它让我们跟逝者以不一样的方式再度重聚。
但意义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概念,现如今很多与祖辈感情深厚的年轻人,难以消解祖父母逝去后的悲痛,因此与小亮产生共鸣,支持他用技术弥补遗憾,与奶奶告别。与时间相比,借助AI技术慰藉哀思的确更加高效、直观。
市面上,智能聊天机器人已经形成产业链,其中不乏违法分子拿着山寨产品,骗收服务费、散播不良信息、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给社会道德、法律带来极大风险。一旦更高级的 AI 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会导致许多无辜者受害,部分无法像小亮一样保持清醒认知的人,也会过度沉溺、依赖人工智能。更何况,大家聚焦于AI模拟生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会忽视享有名誉权的逝者。某种程度上,如何趋利避害,是AI技术乃至科技的一个关键命题。
正观新闻对此表示,古人寄情于画像,今人用相机记录瞬间。迈入AI时代,我们已经可以将生活的点点滴滴编成数字和代码,导入冰冷的机器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虚拟数字人”。但温度无法代表温情,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工具只是语言模型,并没有主观上的思考能力,模拟去世亲人的神态也好,行为习惯也罢,都仅是一个短暂寄情的对象。无论感性还是理性,最重要的是保持“人间清醒”,珍惜当下、放眼未来,走出悲伤还得靠我们自己。
新京报评论文章亦指出,小伙子的“复活”行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这一未来图景拉近到了公众面前。人们恍然发现,AI已经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这不仅带来了关于新型诈骗、隐私确权等现实问题,还对我们认知现实的底层基石造成了挑战。
这样的深层焦虑,使得原本是个人情感领域里的私事,陡然变成了一起公共事件。公众对其行为的“情感不适”,反映的是对技术快速变革的不信任感。个人隐私、安全、人际关系都将经受新的变化,而当这具体的种种焦虑汇聚成河,又会对人类生存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带来冲击,比如,人们可能要被迫修订对于真相的定义,“有图有真相”乃至“有视频有真相”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过去了。
对于小伙子因为个人情感而技术怀旧的行为,我们不必过度苛责,既没有突破人伦道德的底线,也没有用于商业甚至其他犯罪目的。但倘若技术普及后,有人恶意无止境地“复活”他人,那将不可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集中冲击。
◎解词人:刘东宁
近日,一位小伙通过AI技术“复活”了自己刚刚去世的奶奶,并与奶奶进行了简单的通话交流。这一原本属于私人情感领域的“技术思亲”行为一经曝光,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有的人看后感动不已,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甚至是在“操纵亲人”。
网友热议
一段段冰冷的代码真的具有实际意义吗?”
对于AI技术未来会如何挑战我们的伦理边界和法律规范,我们应当借此有所警惕和预判。”
全媒全解
以科技慰藉哀思,无须苛责
“你的身体很脆弱,它会受伤、会生病、会变老、还会死,但数字的你,理论上可以永生。”电影《流浪地球2》中,父亲图恒宇耗尽一生心血将去世女儿的记忆上传至虚拟世界,令观众感动落泪。现实里,上海一位24岁视觉设计师小亮用AI技术“复活”已故的奶奶,与“奶奶”进行视频通话,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媒体对此发起微博投票:“你能接受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么”,不支持者数量占比达半数以上。
网络投票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仿佛哪个选项有一成领先就是对的,又仿佛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是”“否”两个答案。实际上面对这么简单的公共讨论模板,每个投票者都要自我补充大量的前提条件。比如,无论答“是”还是“否”的人,都可能意味着我能接受别人这样选择,或者我能接受社会提供这个选项,而未必意味着自己这么选。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其实是参与讨论的人们对人的“唯一性”“自主性”的关注。不选择AI亲人,大多是觉得亲人是具有唯一性的,不可数码复刻的;希望有AI亲人,其实可能基于同样的原因:让这个“唯一”永恒化。这是AI语境下,人对何为人的本质深思的一种投射,而人工智能的伦理规约之所以难,也是因为对本质的答案从来就是多且复杂的。
有人通过AI对话软件“复活”亲人,仅聊天一次便释怀了;有粉丝将离世多年的歌手带回世间,让大家感受科技的温暖。这正是人工智能存在的意义,它让我们跟逝者以不一样的方式再度重聚。
但意义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概念,现如今很多与祖辈感情深厚的年轻人,难以消解祖父母逝去后的悲痛,因此与小亮产生共鸣,支持他用技术弥补遗憾,与奶奶告别。与时间相比,借助AI技术慰藉哀思的确更加高效、直观。
市面上,智能聊天机器人已经形成产业链,其中不乏违法分子拿着山寨产品,骗收服务费、散播不良信息、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给社会道德、法律带来极大风险。一旦更高级的 AI 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会导致许多无辜者受害,部分无法像小亮一样保持清醒认知的人,也会过度沉溺、依赖人工智能。更何况,大家聚焦于AI模拟生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会忽视享有名誉权的逝者。某种程度上,如何趋利避害,是AI技术乃至科技的一个关键命题。
正观新闻对此表示,古人寄情于画像,今人用相机记录瞬间。迈入AI时代,我们已经可以将生活的点点滴滴编成数字和代码,导入冰冷的机器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虚拟数字人”。但温度无法代表温情,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工具只是语言模型,并没有主观上的思考能力,模拟去世亲人的神态也好,行为习惯也罢,都仅是一个短暂寄情的对象。无论感性还是理性,最重要的是保持“人间清醒”,珍惜当下、放眼未来,走出悲伤还得靠我们自己。
新京报评论文章亦指出,小伙子的“复活”行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这一未来图景拉近到了公众面前。人们恍然发现,AI已经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这不仅带来了关于新型诈骗、隐私确权等现实问题,还对我们认知现实的底层基石造成了挑战。
这样的深层焦虑,使得原本是个人情感领域里的私事,陡然变成了一起公共事件。公众对其行为的“情感不适”,反映的是对技术快速变革的不信任感。个人隐私、安全、人际关系都将经受新的变化,而当这具体的种种焦虑汇聚成河,又会对人类生存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带来冲击,比如,人们可能要被迫修订对于真相的定义,“有图有真相”乃至“有视频有真相”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过去了。
对于小伙子因为个人情感而技术怀旧的行为,我们不必过度苛责,既没有突破人伦道德的底线,也没有用于商业甚至其他犯罪目的。但倘若技术普及后,有人恶意无止境地“复活”他人,那将不可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集中冲击。
◎解词人:刘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