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修小补告别糊涂账
“不容置喙,“小修小补”乐业又便民里蕴含着民生大题,“缺什么、补什么”,全国当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遍地开花,“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更便利,燃旺烟火气。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天价收费、乱收费等糊涂账渐渐显现,要想挤掉其中的“暴利空间”,捋顺关键环节,设定服务规范和标准价格,让服务更靠谱更到位,则需各方集结,向一个方向使劲、发力。
“通下马桶就收我们400块,这完全就是骗局。”媒体报道称,近期网上某博主分享了自己随机找师傅上门修马桶,结果遭遇天价收费的事,还因此登上热搜,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开起“吐槽大会”。“师傅10秒钟疏通,张口就要700元”,有网友无奈戏称:“明明可以抢的,还帮我疏通了下马桶。”
疏通剂哗哗一倒,一点没看出有啥技术含量,几百元就轻松到手,上门修个马桶缘何如此“暴利”?几百元直接打水漂儿,网友直呼肉疼,纷纷感慨:连马桶都修不起了!
更有甚者,通一次马桶竟然被骗走19000元。去年11月,就有媒体报道,上海警方成功捣毁一个“以疏通管道为名,推销高价管道疏通液牟取暴利”的涉嫌诈骗团伙,涉案金额超600万元人民币。消费者往往需花费3000至5000元为管道疏通服务埋单,在该团伙“运作”下,最多一单高达19000元。
此外,今年以来此类报警在上海市就有近300起,案情相似,嫌疑人都是趁当事人不注意,倒入多瓶疏通剂,趁机索要高额疏通费用,让人防不胜防。
但有媒体记者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搜索发现,这些“疏通神器”每斤价格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相比之下,这些师傅索要的价格简直就是天价。
这些“被宰”经历,只是类似遭遇的缩影。经过梳理可以看到,这些马桶维修服务,大都是利用疏通剂肆意要价,配上提前备好的话术,对消费者一顿“套路”,之后便是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消费者则往往出于“来都来了”的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自认倒霉,最终忍痛付款。
不仅仅是疏通马桶,日常修冰箱、空调加氟、换锁等需要上门维修的服务中,类似的“宰客”经历也时有发生。日常“小修小补”乱收费成为“重灾区”,曾被消协等部门多次点名。
至于在维修过程中,坐地起价、随意加价,是否涉及诈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维修人员在服务前应明确告知维修费用,取得消费者同意后方可维修,不得事后变相收取费用。按照这样的标准审视,维修人员巧设名目坐地起价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理应依法规范。
“部分维修师傅借劳务费、材料费之名随意加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媒体表示,前述情况如果得到证实,那就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安心消费,避免踩坑?一位业内人士给出了“避坑”指南,直言:家装、家电需要维修,这几种方式找服务商比较靠谱:一、联系官方售后;二、在没有官方售后的情况下,可以向小区物业或权威部门推荐的服务商求助;三、在遇到半夜故障等特殊、紧急情况,优先找连锁平台上的服务商。
小修小补亟待透明收费。钱江晚报评论建议道,小修小补服务与群众生活休戚相关。“修马桶暴利”绝不能等闲视之,维修行业固然要加强行业自律,职能部门更应该予以针对性指导,建立起清晰的服务性规范。
更重要的是,家庭维修急需政府指导价。东方快评指出,这需要政府部门以绣花功夫“解剖麻雀”,拿出指导价“白名单”,树立几家示范店,进而加以推广。
居家维修能否告别天价和糊涂账。工人日报评论表示,通过合理引导和政策优惠等,积极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让“小修小补”的民生服务项目变成平价服务、良心服务。每一件民生小事的解决,都考验着职能部门的担当和智慧。
此外,暴利维修宰客,平台难辞其咎。北京晚报评论直言:绕开平台的私下交易很难受到消法调解,但平台上有迹可循的广告应该成为重点监管的对象。分享信息的中介平台也好,派单维修的专业平台也罢,都应该尽到严格审核、认真把关的责任。对于上门乱收费的黑维修,平台要及时“除名”;对于充当此类骗子帮凶的平台,监管也应当不留情面地“点名”。
然而,大平台何时担起“大责任”?中国青年报评论直言: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时当然也要擦亮双眼,甄别服务提供者的资质。但是,平台仍然应该承担监管、审核、把关的责任,做好“数字守门人”,最大程度为消费者降低风险。个别消费者的警惕性再强,也只能避免自己的损失,平台和制度的完善,才能为更多人撑起保护之伞。
不容置喙,“小修小补”乐业又便民,里面蕴含着民生大题,“缺什么、补什么”,全国当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遍地开花,“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更便利,燃旺烟火气。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天价收费、乱收费等糊涂账渐渐显现,要想挤掉其中的“暴利空间”,捋顺关键环节,设定服务规范和标准价格,让服务更靠谱更到位,则需各方集结,向一个方向使劲、发力。
◎潘愈
“通下马桶就收我们400块,这完全就是骗局。”媒体报道称,近期网上某博主分享了自己随机找师傅上门修马桶,结果遭遇天价收费的事,还因此登上热搜,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开起“吐槽大会”。“师傅10秒钟疏通,张口就要700元”,有网友无奈戏称:“明明可以抢的,还帮我疏通了下马桶。”
疏通剂哗哗一倒,一点没看出有啥技术含量,几百元就轻松到手,上门修个马桶缘何如此“暴利”?几百元直接打水漂儿,网友直呼肉疼,纷纷感慨:连马桶都修不起了!
更有甚者,通一次马桶竟然被骗走19000元。去年11月,就有媒体报道,上海警方成功捣毁一个“以疏通管道为名,推销高价管道疏通液牟取暴利”的涉嫌诈骗团伙,涉案金额超600万元人民币。消费者往往需花费3000至5000元为管道疏通服务埋单,在该团伙“运作”下,最多一单高达19000元。
此外,今年以来此类报警在上海市就有近300起,案情相似,嫌疑人都是趁当事人不注意,倒入多瓶疏通剂,趁机索要高额疏通费用,让人防不胜防。
但有媒体记者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搜索发现,这些“疏通神器”每斤价格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相比之下,这些师傅索要的价格简直就是天价。
这些“被宰”经历,只是类似遭遇的缩影。经过梳理可以看到,这些马桶维修服务,大都是利用疏通剂肆意要价,配上提前备好的话术,对消费者一顿“套路”,之后便是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消费者则往往出于“来都来了”的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自认倒霉,最终忍痛付款。
不仅仅是疏通马桶,日常修冰箱、空调加氟、换锁等需要上门维修的服务中,类似的“宰客”经历也时有发生。日常“小修小补”乱收费成为“重灾区”,曾被消协等部门多次点名。
至于在维修过程中,坐地起价、随意加价,是否涉及诈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维修人员在服务前应明确告知维修费用,取得消费者同意后方可维修,不得事后变相收取费用。按照这样的标准审视,维修人员巧设名目坐地起价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理应依法规范。
“部分维修师傅借劳务费、材料费之名随意加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媒体表示,前述情况如果得到证实,那就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安心消费,避免踩坑?一位业内人士给出了“避坑”指南,直言:家装、家电需要维修,这几种方式找服务商比较靠谱:一、联系官方售后;二、在没有官方售后的情况下,可以向小区物业或权威部门推荐的服务商求助;三、在遇到半夜故障等特殊、紧急情况,优先找连锁平台上的服务商。
小修小补亟待透明收费。钱江晚报评论建议道,小修小补服务与群众生活休戚相关。“修马桶暴利”绝不能等闲视之,维修行业固然要加强行业自律,职能部门更应该予以针对性指导,建立起清晰的服务性规范。
更重要的是,家庭维修急需政府指导价。东方快评指出,这需要政府部门以绣花功夫“解剖麻雀”,拿出指导价“白名单”,树立几家示范店,进而加以推广。
居家维修能否告别天价和糊涂账。工人日报评论表示,通过合理引导和政策优惠等,积极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让“小修小补”的民生服务项目变成平价服务、良心服务。每一件民生小事的解决,都考验着职能部门的担当和智慧。
此外,暴利维修宰客,平台难辞其咎。北京晚报评论直言:绕开平台的私下交易很难受到消法调解,但平台上有迹可循的广告应该成为重点监管的对象。分享信息的中介平台也好,派单维修的专业平台也罢,都应该尽到严格审核、认真把关的责任。对于上门乱收费的黑维修,平台要及时“除名”;对于充当此类骗子帮凶的平台,监管也应当不留情面地“点名”。
然而,大平台何时担起“大责任”?中国青年报评论直言: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时当然也要擦亮双眼,甄别服务提供者的资质。但是,平台仍然应该承担监管、审核、把关的责任,做好“数字守门人”,最大程度为消费者降低风险。个别消费者的警惕性再强,也只能避免自己的损失,平台和制度的完善,才能为更多人撑起保护之伞。
不容置喙,“小修小补”乐业又便民,里面蕴含着民生大题,“缺什么、补什么”,全国当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遍地开花,“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更便利,燃旺烟火气。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天价收费、乱收费等糊涂账渐渐显现,要想挤掉其中的“暴利空间”,捋顺关键环节,设定服务规范和标准价格,让服务更靠谱更到位,则需各方集结,向一个方向使劲、发力。
◎潘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