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天桥百工”:指尖上幻化出的万千气象

天桥的手造作品集传统技艺与创新元素于一体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济南消息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济南的手造历史深受龙山文化、黄河文化、齐鲁文化浸染,天桥区作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百工百业的手造匠人也于历史更迭中赋予了手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本土特色,形成了“天桥百工”的手造传承。

  从“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的雕刻技艺到“文房第五宝,一把文刀知千年”的和圣文刀,从“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的鲁绣到指尖上“涅槃重生”的锔艺艺术品,从匠人巧手制作而成的匠心好物到汇聚合力铸成的“天桥百工”手造品牌,天桥的手造作品集传统技艺与创新元素于一体,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脉。

  在天桥,有诸多老字号美食品牌,在漫长岁月中涵养着老济南人挑剔的味蕾,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味道。“瘦肉精而不柴,肥肉油而不腻”的净香园香肠;“吃一口而口留余香数日”的葡萄软月;“一口陈酿,百年飘香”的泺口醋;“肉烂脱骨而皮整,味鲜醇厚而鲜香”的孟家扒蹄;“百年缸酿,千年豆豉”的老济南豆豉……作为一个在济南生活过的人,你都一定或多或少品尝过天桥美食。

  天桥区的北坦美食文化节更是一场不可错过的盛宴,迄今为止,北坦美食文化节已成功举办14届,近百种美食应有尽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美食爱好者,逐步成为泉城美食文化品牌。

  随着“双减”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进了中小学课堂,沉淀着一代代人生活经验、承载着一座城市深深烙印的非遗传承又多了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对于这些“老底子”,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渐渐熟悉,直至喜欢上了这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手造事物,让文化根脉的延续走入校园、走向孩子。

  对于非遗课程的火爆,越来越忙的非遗传承人们有着最真切的感受。他们经常拎着自己非遗制作的“家伙什儿”走进各个中小学的校门,在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中,也找到了传承的火光。以勺为笔,以糖为墨的“糖画”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源泉;一张张平平无奇的纸在孩子们手中能变成会飞的鸟、会走的兽、活灵活现的花草树木;翻猴、葫芦车、猴子爬杆、竹节龙、老式拨浪鼓这些采用木头以及合榫合卯工艺制作而成的济南老玩具,给玩惯了电子产品的孩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除此之外,黄河沙画、传统面塑、烙画技艺、传拓技艺等独具天桥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凝聚成天桥区各中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孩子们零距离看到了匠人的技艺、精神与传承。

  天桥区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发展内涵,历经不断探索,深耕人文沃土,推动文化“两创”,传承手工艺之美,连接历史与未来,让传统遇见创新,让创意遇见美好,让手造走进生活,真正把“天桥百工”打造成为推动天桥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为天桥的全域崛起增添文化助力。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通讯员 如嫣 倚天 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