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聊斋俚曲:乡音飘香 传唱烟火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民间故事,掀起志怪传奇类小说的热潮,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其他专业著作留存于世。其中,他创作的15种聊斋俚曲将通俗易懂的文字填充入曲牌中,通过演唱的方式讲述故事,广受百姓喜爱。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孟知艺

  接地气

  聊斋俚曲是广泛流传于淄博的地方传统音乐,因蒲松龄的书斋名为“聊斋”而得名,也被称为蒲松龄俚曲,被誉为“我国明清俗曲活化石”,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明清时期,淄川是俗曲重要的流布地。蒲松龄根据当地流传的民间小调将创作唱词填入,形成了一种音乐文学新体裁。唱词内容多为长篇故事,情节有的来自聊斋故事,有的为专门创作。
  
  聊斋俚曲从语言形式来看,以普通白话为主,杂以淄川方言、俚语、民间成语、歇后语等,生动活泼地描绘出百姓生活;从呈现内容来看,书写百姓关心的社会及生活问题,讲出百姓心中所想,劝善惩恶,移风易俗;从演唱形式来看,力图接地气唱民声,情感与唱本内容紧密结合。聊斋俚曲接地气,易于百姓理解和接受,与《聊斋志异》一俗一雅交相辉映,两者共同被称为“蒲松龄著述的双璧”。
  
  以俗曲作曲牌,以曲牌联套为结构形式,以唱白相间、散韵交织为文体,聊斋俚曲是包含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综合体。与传统戏剧作品按场次、分折讲述故事的方式不同,聊斋俚曲采用标题类的章回形式叙述,通常用说楔子、讲梗概等方法逐渐引入正题;每回或每段大都有说有唱,既有独白、对白、旁白、数白等,也有独唱、对唱、分唱等,间或有帮腔等表现手法。

  海纳百家

  聊斋俚曲所用的曲牌有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劈破玉、跌落金钱等50个。其音乐声腔体系以明清俗曲为主体,结合具有淄川特色民歌,兼具有方言字音特点的民歌唱法;此外,还吸收了南北曲、昆曲、梆子、弋阳高腔以及江南小曲、船歌、陕西西调、东北满调等多种声腔作为辅助,构成综合性的声腔体系。因此,即便不了解聊斋俚曲的观众在听到演唱后,也会感觉到其既古老传统又新鲜活泼,既海纳百家又保留地方特色的特点。
  
  从创作来看,聊斋俚曲经历了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由琴书说唱到地方戏的演变,其中既有《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等12部曲艺作品,也有《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3部戏曲作品。从这些代表性曲目可以看出,聊斋俚曲影响了许多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诸多故事影响了五音戏、柳子戏、吕剧、河北梆子等戏曲剧本创作。
  
  蒲松龄之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写道:“(父)而犹恨(《聊斋志异》)不如晨钟暮鼓,可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也,又演为通俗杂曲,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其救世婆心,直将使男之雅者、俗者,女之悍者、妒者,尽举而匋于一编之中。”概括了蒲松龄创作聊斋俚曲的目的,希望能够通过大众最能接受的方式劝世醒世。聊斋俚曲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被长期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一种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2018年,蒲松龄纪念馆编校《聊斋俚曲集》出版,为传承弘扬聊斋俚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