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二夹弦:小戏不小 润物无声

        “听了二夹弦的哼,不穿棉袄暖三冬。”民间流行语曾经这样形容二夹弦。其清新婉转的唱腔,优美朴实的唱词为广大百姓带来文化娱乐享受,得到广泛喜爱。山东是二夹弦的诞生地,也是广泛流行区域。曾经,百姓辗转几十里路,只为观看喜爱的二夹弦演出。近年,新创编的二夹弦作品也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艺食粮。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孟知艺 孙瑜

  文艺食粮

  二夹弦也被称为“大五音”“乱弹”等,是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其主要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有4根弦,每两根弦夹着1股马尾,用以拉奏,二夹弦因此得名,百姓也喜称其为两夹弦。2008年,二夹弦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谈起二夹弦的由来,不得不提花鼓丁香。其又被称为花鼓腔、打花鼓,是清末山东西南部流行的一种歌舞并重的民间小戏,也是山东花鼓中的南路流派,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对四平调等戏曲的诞生产生影响。二夹弦也由花鼓丁香发展而来。在花鼓丁香手锣、梆子、凸肚花鼓的伴奏基础上,二夹弦增加了丝弦乐器伴奏,表现形式更为丰富细腻。
  
  二夹弦的戏迷遍布多个省份,该国家级非遗项目由山东省定陶县,安徽省亳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滑县联合申报,足见其覆盖范围广泛,影响程度深远。二夹弦是地地道道诞生于山东的戏曲。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山东濮州引马集(今属山东鄄城县)秀才白殿玉擅诗词,通音律。他因喜爱花鼓丁香,便常编写新词,教其妻吟唱。后来,他不满足于传统花鼓丁香简单的击节伴唱形式,受到其妻纺棉时抽棉花动作及纺棉机声响启发,白殿玉做出了形如二胡状的“弦子”进行伴奏。在花鼓丁香的基础上,白殿玉根据词意突破原始腔调的节奏规范,融入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也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后来,这种表演形式的团队逐步丰富,单人清唱逐步发展到七八个人分包赶角形式,二夹弦体裁也由说唱式的叙事体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具有较复杂的表演程式,演唱出的戏曲故事也比较完整,伴奏器乐亦增多,二夹弦剧种初具雏形。

  “三大件”

  二夹弦从伴奏乐器来看,以四胡、柳琴、坠琴为主奏乐器,这三者被称为“三大件”,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从表演的传统习惯来看,二夹弦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其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初期阶段,表演时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红脸、花脸行当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角色行当齐全,唱腔基本用真嗓,尾音翻高时才用假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演唱。
  
  二夹弦的传统剧目有百余出,既有《头堂》《二堂》《休妻》等“老八本”,也有《站花墙》《梁祝下山》等90余出民间小戏,此外,还有《康府吊孝》《海潮珠》等从山东柳子戏、山东梆子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剧目。
  
  近来,二夹弦传承者将传统精粹发扬光大,还积极寻觅新的突破。他们将旧曲新唱,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赋予时代内涵,让其回归百姓生活。另一方面,二夹弦新作亦叫好叫座。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创演的戏曲《公鸡过寿》荣获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九届“群星奖”。这部作品是一出以美丽乡村建设中移风易俗为题材的现代戏。作品精准捕捉百姓生活,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寓教于乐,极大地展现了二夹弦的表演魅力,在多次公演中得到观众热烈欢迎,几乎场场爆满。这也为二夹弦的传承弘扬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