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苦情戏”
字里有料
3月15日晚,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批案例,其中关于直播间“苦情戏”的乱象,引发网友热议。在部分直播间里,多位自称“儿子”的主播纷纷戏精附体,专门骗老人买神药。
网友热议
”假儿子,真骗子。”
”骗老人买神药,直播间的‘儿子们’良心何在?”
全媒全解
“儿子们”良心何在?
据央视3·15晚会报道,在部分直播间里,多位自称“儿子”的主播纷纷戏精附体,专门骗老人买神药。记者发现,主播在直播中宣称的所谓治疗肺的“特效药”不过是一款普通的压片糖果。涉事供应链公司经理坦言,直播间所讲的故事都是编造出来的,演员都是花钱雇的,有编导写剧本。很多打着调解矛盾、纠纷旗号的直播,目的就是为了骗老人买产品,主播获利非常可观。
随着中老年网络用户群体的增大,看网络直播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当然,契合中老年用户兴趣的直播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平台上。比如,老人关心家庭关系和谐,一些解决家庭纠纷的直播就容易受到欢迎。
但是,直播内容再有市场,也不能丢掉真实的底线。人们观看直播,就是因为直播内容的即时性、现场感,如果“现场”都是精心布置和伪造的,那直播就违背了其性质初衷,就是对观众毫无顾忌地欺骗。
在3·15晚会播出后没多久,被曝光的“马洪亮”“小张说事”等账号已下架,搜索不到。这也说明涉事平台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但问题在于,这些涉事平台真的在3·15晚会之前就对上述账号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还是说,明知他们有问题,但因为能给平台自身带来流量,所以就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要求网络主播不得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或者蓄意制造舆论“热点”;不得炒作绯闻、丑闻、劣迹,传播格调低下的内容。这些行为规范给网络直播画了一条“红线”,平台理应依此进行排查整治,及时清除违背规范要求的内容和账号。
《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还明确,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也曾印发通知指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不管是真医生还是假医生,只要在直播活动中带货,就已经违反相关规定,老人们就有必要长一个心眼,平台也要尽到审核把关的主体责任。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用户群体,其中不乏大量的银发一族。老年人喜欢上网了解信息或是娱乐消遣无可厚非,但一些视频博主却动起了歪脑筋。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上海的一位阿姨为资助“孩子”流着热泪买买买,但花了两万元买回来的却是一堆塑料。老人们的同情心经不起如此消费,对于这类“苦情戏局中局”,必须露头就打,切实维护老人们的合法权益。
面对直播“苦情戏”,新京报评论文章指出,类似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关切的骗术并不新鲜,甚至有些“年代感”。但是,换了一个场景,换了一种伪装,骗术就可能“焕发新生”。比如,一些老人可能不相信线下诈骗了,却相信流量加持下的网络直播诈骗。精心编排的剧情,“把合适的产品放到合适的剧情里”,让一大批老人产生共情,诱导产生“大家都买我也要买”的心理。
治理虚假直播内容,防止老年人蒙受财产损失,购买虚假“药品”,不能止于“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确立更加明确的传播规则,做好内容把关,让有意实施造假的人重重受限。
澎湃新闻则认为,对网络平台来说,无论是“苦情戏”也好,还是网络水军,这些问题绝非无法识别,只要加强技术手段进行甄别,并加以管束,完全可以避免乱象的产生。因此,眼下各大网络平台都应该加强巡查处置,尽快堵住问题漏洞,保护好网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而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和引导,同样也很重要。
对于那些或卖惨或正气凛然搞诈骗的主播,执法部门必须严厉打击处置,不让“江湖骗术”改头换面继续伤害老人。
◎解词人:刘东宁
3月15日晚,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批案例,其中关于直播间“苦情戏”的乱象,引发网友热议。在部分直播间里,多位自称“儿子”的主播纷纷戏精附体,专门骗老人买神药。
网友热议
”假儿子,真骗子。”
”骗老人买神药,直播间的‘儿子们’良心何在?”
全媒全解
“儿子们”良心何在?
据央视3·15晚会报道,在部分直播间里,多位自称“儿子”的主播纷纷戏精附体,专门骗老人买神药。记者发现,主播在直播中宣称的所谓治疗肺的“特效药”不过是一款普通的压片糖果。涉事供应链公司经理坦言,直播间所讲的故事都是编造出来的,演员都是花钱雇的,有编导写剧本。很多打着调解矛盾、纠纷旗号的直播,目的就是为了骗老人买产品,主播获利非常可观。
随着中老年网络用户群体的增大,看网络直播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当然,契合中老年用户兴趣的直播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平台上。比如,老人关心家庭关系和谐,一些解决家庭纠纷的直播就容易受到欢迎。
但是,直播内容再有市场,也不能丢掉真实的底线。人们观看直播,就是因为直播内容的即时性、现场感,如果“现场”都是精心布置和伪造的,那直播就违背了其性质初衷,就是对观众毫无顾忌地欺骗。
在3·15晚会播出后没多久,被曝光的“马洪亮”“小张说事”等账号已下架,搜索不到。这也说明涉事平台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但问题在于,这些涉事平台真的在3·15晚会之前就对上述账号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还是说,明知他们有问题,但因为能给平台自身带来流量,所以就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要求网络主播不得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或者蓄意制造舆论“热点”;不得炒作绯闻、丑闻、劣迹,传播格调低下的内容。这些行为规范给网络直播画了一条“红线”,平台理应依此进行排查整治,及时清除违背规范要求的内容和账号。
《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还明确,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也曾印发通知指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不管是真医生还是假医生,只要在直播活动中带货,就已经违反相关规定,老人们就有必要长一个心眼,平台也要尽到审核把关的主体责任。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用户群体,其中不乏大量的银发一族。老年人喜欢上网了解信息或是娱乐消遣无可厚非,但一些视频博主却动起了歪脑筋。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上海的一位阿姨为资助“孩子”流着热泪买买买,但花了两万元买回来的却是一堆塑料。老人们的同情心经不起如此消费,对于这类“苦情戏局中局”,必须露头就打,切实维护老人们的合法权益。
面对直播“苦情戏”,新京报评论文章指出,类似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关切的骗术并不新鲜,甚至有些“年代感”。但是,换了一个场景,换了一种伪装,骗术就可能“焕发新生”。比如,一些老人可能不相信线下诈骗了,却相信流量加持下的网络直播诈骗。精心编排的剧情,“把合适的产品放到合适的剧情里”,让一大批老人产生共情,诱导产生“大家都买我也要买”的心理。
治理虚假直播内容,防止老年人蒙受财产损失,购买虚假“药品”,不能止于“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确立更加明确的传播规则,做好内容把关,让有意实施造假的人重重受限。
澎湃新闻则认为,对网络平台来说,无论是“苦情戏”也好,还是网络水军,这些问题绝非无法识别,只要加强技术手段进行甄别,并加以管束,完全可以避免乱象的产生。因此,眼下各大网络平台都应该加强巡查处置,尽快堵住问题漏洞,保护好网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而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和引导,同样也很重要。
对于那些或卖惨或正气凛然搞诈骗的主播,执法部门必须严厉打击处置,不让“江湖骗术”改头换面继续伤害老人。
◎解词人:刘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