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别让麦克风放任“自”流 

        “整治“自媒体”乱象,让网络空间更清朗。人民网评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散播不良信息的背后,是一些“自媒体”的“营利之道”。全面整治“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同样是当务之急。坚决斩断一些“自媒体”不当发展的流量链、利益链,才能更好铲除“自媒体”乱象滋生的土壤,这是重要的治本之策。

  坚决打击“自媒体”发布传播谣言信息、有害信息和虚假消息;坚决取缔假冒仿冒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和特定人员的“自媒体”;全面整治“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扩大,“自媒体”发展迅速,“人人都有麦克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新型传播格局打开,在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公众就像“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各种乱象便见缝插针、肆意妄为,极大地扰乱了网络环境,其中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已成公认的三大“毒瘤”。

  江西“1888万天价彩礼”杜撰事件、安徽阜阳“离婚队伍排到民政局门外”造谣事件、“刑满释放人员变励志网红”事件、主播“在凉山摆拍给老人发3000元收回2800元”假慈善事件……盘点近期由“自媒体”传播乱象所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影响之恶劣,社会危害性之大,从中便能窥见一斑。

  此外,哪里有热点事件,哪里就成了很多“自媒体”关注的“高地”。之前就有媒体调查发现,“逢热必蹭”“谁红蹭谁”事件频发,而这背后隐藏着直播行业“蹭流量”手段极端、利益驱使、不讲规矩等乱象。甚至还有专门的经纪公司在“运作”“指挥”,俨然成为一条“自媒体”行业“病态”赚取利益的产业链。

  显而易见,在“流量至上”思维的煽风点火下,这些“自媒体”已经完全失控。而近年来,针对“自媒体”乱象,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升级技术手段,国家层面的重拳整治一直在不断加码。本次专项行动,更是“打蛇打七寸”,针对性极强,来得很及时。

  整治“自媒体”乱象,让网络空间更清朗。人民网评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散播不良信息的背后,是一些“自媒体”的“营利之道”。全面整治“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同样是当务之急。坚决斩断一些“自媒体”不当发展的流量链、利益链,才能更好铲除“自媒体”乱象滋生的土壤,这是重要的治本之策。

  对于胡写乱喷、无视公序良俗和律法等自媒体账号,唯有让它在流量和金钱上两空,才能真正遏制野蛮生长的无序状态,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北京晚报评论也表示:根除自媒体违规营运骗取流量的弊病,经济手段无疑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自媒体”不是“自由体”,不能随心所欲“野蛮生长”,必须在法治允许的范围内运作,其乱象理应受到清理整治。自媒体乱象亟须“踩刹车”。云南观察评论表示,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行动是一次“精准亮剑”,也是依法治网不止步的再次宣示。维护网上信息内容传播良好秩序,符合正向利益诉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可见,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对于“自媒体”乱象,决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及时将其勒住。

  只有釜底抽薪、常态化监管,才能避免自媒体中的野马脱缰而驰,在野蛮生长的流量草原上一路“狂飙”。正如正观新闻评论所言,不搞“活动一阵风”“雨过地皮湿”,而是在实践中先破后立、不断积累经验,进而为管网治网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治理。

  此外,根治“自媒体”乱象的病症,还得盯紧不放、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红网评论表示,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立起网络法治建设的规矩意识,让依法触网、依规上网潜移默化,成为人人恪守的规矩底线,方能为生态绿色的网络空间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严整治,给“自媒体”乱象戴上“紧箍咒”。大江时评:网络整治正当时。此次专项行动,奏响了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的“集结号”,只有自媒体人拿稳拿好手中的麦克风,守好道德的红线、守住法律的底线,尽到应有的社会职责,才能从网络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汇聚成网络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璀璨光辉。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于互联网的大环境中,谁都不是“局外人”。就有评论表示,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在使用“自媒体”时都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莫让邪祟之物扰乱了理智,同时每个人都应参与到中央网信办的专项整治行动中,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积极检举违法违规行为,还网络环境一片净土。

  ◎潘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