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战略重器背后的奋斗精神

《全海深》作者:许晨臧思佳

新中国成立初年,以当时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列强,组成了以日本、菲绿宾等为第一岛链,以关岛、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为第二岛链,严密封锁着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加之百废待举的经济社会,没有大型军舰,缺乏先进科考船,只能站在海岸线上,望洋兴叹。
云卷云飞,潮起潮落,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海洋事业在一代代科学家、工程师和海洋工作者的拼搏奉献下,从“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做起,一路乘风破浪,一路高歌猛进,闯出岛链,走向深蓝,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如今,冰天雪地的南极北极有我们的长城站、黄河站,全球科学考察有我们的大洋一号、科学号,太平洋、印度洋有我们的专属矿区,钓鱼岛有我们的海警船常态化巡航,南海有我们公务船护卫的石油钻井平台,辽宁号、山东号航空母舰昂首入列……
不过,这大多只是在海面上进行航行、考察、运输、巡逻等活动,那幽深而神秘的海底——特别是地球“第四极”的马里亚纳海沟,还难以达到。正如前面所述,时至上个世纪的中末叶,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有能力制造无人的和载人的深海潜水器,最深可以到达6500米的海底。
因而,在当时的国际深潜俱乐部里,就只有上述四个国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进入深海领域呼声越来越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不少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海底研究的重要性。那是在1978年9月,42岁的同济大学教师汪品先迎来了人生的巨大转折——作为当时稀有的海洋地质专业人才,他得以跟随中国石油地质代表团访问美国和法国。
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汪品仙教授,生于1936年11月,是江苏省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从事高等教学和科学研究,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担任过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海洋地质系主任、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海域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及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这次考察带给汪品先的震撼不小,明确认识到石油界、地质界最前沿的科技都在海洋。一位下潜到海底的法国科学家曾对汪品先这样形容“海底世界”的样子:“漂亮极了,到处都是海百合,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你一定要去看看。”
云卷云飞,潮起潮落,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海洋事业在一代代科学家、工程师和海洋工作者的拼搏奉献下,从“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做起,一路乘风破浪,一路高歌猛进,闯出岛链,走向深蓝,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如今,冰天雪地的南极北极有我们的长城站、黄河站,全球科学考察有我们的大洋一号、科学号,太平洋、印度洋有我们的专属矿区,钓鱼岛有我们的海警船常态化巡航,南海有我们公务船护卫的石油钻井平台,辽宁号、山东号航空母舰昂首入列……
不过,这大多只是在海面上进行航行、考察、运输、巡逻等活动,那幽深而神秘的海底——特别是地球“第四极”的马里亚纳海沟,还难以达到。正如前面所述,时至上个世纪的中末叶,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有能力制造无人的和载人的深海潜水器,最深可以到达6500米的海底。
因而,在当时的国际深潜俱乐部里,就只有上述四个国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进入深海领域呼声越来越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不少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海底研究的重要性。那是在1978年9月,42岁的同济大学教师汪品先迎来了人生的巨大转折——作为当时稀有的海洋地质专业人才,他得以跟随中国石油地质代表团访问美国和法国。
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汪品仙教授,生于1936年11月,是江苏省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从事高等教学和科学研究,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担任过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海洋地质系主任、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海域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及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这次考察带给汪品先的震撼不小,明确认识到石油界、地质界最前沿的科技都在海洋。一位下潜到海底的法国科学家曾对汪品先这样形容“海底世界”的样子:“漂亮极了,到处都是海百合,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你一定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