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蓝色圈地运动

战略重器背后的奋斗精神
《全海深》作者:许晨臧思佳
点击查看原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进入了新海权时代。主要特征是和平与发展,包括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可持续发展等。海权本身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海上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科技力量、管理能力等结合起来。此时,出现了几类海洋大国:美国是海洋霸权国家;俄国、英国、法国是二流海洋强国;日本和德国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国……
  
  上述种种,人们所能攫取的仅仅是海面和有限海深的利益,海底是难以企及的。直至20世纪下半叶,由于陆地资源稀缺,已经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速度,地球第四极――深海海底,成为了最后一片知之甚少的未开发区域。随着深海潜水技术的不断完善,有此能力的国家越来越深入地去考察海底。占有丰富海洋的渴望与探索生命起源的热情,使世界兴起了新一轮开发海洋深层以及海洋底部的热潮,对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蓝色圈地运动”。
  
  其实,商业性开采,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军事家看到了制高点——谁先抢夺深海,谁就会在未来的海战中赢得主动,同时对陆地、太空形成强力的威慑和制约。政治家看重的是权力——占据地球表面积近一半的国际海底区域,人类尚未可知的第四极,是这颗星球上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
  
  在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重大利益面前,我们中国人不能只做一名“旁观者”!
  
  浩瀚的太平洋一望无际,碧蓝的深海水日夜涌动,那里面埋藏着多少珍贵的财宝和神奇的传说啊!然而,作为濒临西岸的东方大国——中国,数百年来,这茫茫的一片汪洋带来的是什么呢?“片板不许下海”的闭关锁国政策、洋人列强的坚船利炮掠夺、还有“华人劳工猪仔”买卖海外的泪水血泊……
  
  世代传承的黄土文明、耕读人家,为华夏大地披上春华秋实的盛装,却忽略了弱化了那并非遥远而是近在门前的蓝色世界——海洋!正如生活中的哲理一样:你轻视它必定要遭受相同的回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4年的甲午风云,从德皇派兵强占胶州湾,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部中国近代海洋史充满了屈辱和悲愤。
  
  这一切,随着一代领袖毛泽东天安门上一声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似乎变得烟消云散。实则是我们从陆地上站起来了,日渐强大,屹立东方,可是海洋上呢?君不见深海大洋缺少国人的踪影,南沙群岛遭受周边小国的窃掠,东海钓鱼岛被人私相“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