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为壤 城市为魂

点击查看原图 ◎刘学正
作为“伪常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杨明远的长篇小说《绿时间》仍以济南为叙事轴心,既延续了《大酒魂》《五虎匠》的精神脉络,亦实现了主题与艺术表达的深度升华。小说以一桩跨越时空的罪案为线索,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用扎实细节还原一座城市的肌理脉动,用深沉思考回应“记忆如何对抗遗忘”,铺展出一幅关于城市记忆、人性幽微与生命救赎的恢弘画卷。
方辉之死的悬疑案件,是作者勘探人性的锋利切口。作品并未陷入类型文学常见的情节猎奇,而是以罪案为引线,层层剥开人性的内核,展现了善恶交织、明暗共生的生命真相,让每个角色都成为人性的多棱镜,折射出时代与个体、创伤与救赎的复杂命题。被害人方辉的形象极具张力,构成了人性的矛盾统一体。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以《流浪者之歌》构建起温柔浪漫的文学幻象; 又是隐秘的施害者,利用自身身份与权力,对史柠柠、霍疍花、顾因因等女性实施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侵犯。杨明远没有将其塑造成扁平化的反派,相反,他通过细节描摹,展现了其性格形成的根源。家族历史的阴影、时代环境的浸染、个人欲望的膨胀,让这个人物有可憎之处,也有悲剧性的底色,从而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赋予了人性勘探以足够的深度与厚度。
此外,小说对济南的描摹,兼具考据的严谨与文学的灵动。从哥特式风格的老火车站到百货一零的青春记忆,从大明湖的烟雨朦胧到泉城广场的人声鼎沸,从甜沫摊的晨雾缭绕到街巷餐馆的锅贴香气,作者以白描式的笔触,将城市的建筑风貌、市井烟火与地域风情精准复刻。济南绝不只是《绿时间》的故事背景板,而与人物命运、情节推进共生共长,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记忆的重量,每一道街巷都回响着时代的回声。
在书中,城市的街巷肌理与人物的命运轨迹形成了互文关系。济南火车站的钟楼是罪案发生的起点,八一立交桥的车流见证了黎九峰的救援瞬间,集邮市场的喧嚣藏着案件的隐秘线索,图书馆的沉静承载着顾因因的创伤疗愈。作者将城市空间转化为叙事空间,让城市的变迁成为人物命运的镜像。这种将城市人格化的叙事策略,使得《绿时间》的城市书写超越了单纯的地域风情展示,完成对城市记忆与集体无意识的深度挖掘。
本书的深层野心,还在于构建一套对抗遗忘的“记忆诗学”。杨明远以记忆为核心命题,将个体记忆、家族记忆与城市记忆编织成一张细密的叙事之网,在消逝、铭记、重建的循环中,探讨记忆之于个体、家族与城市的重要意义,赋予了作品跳出罪案叙事的哲学深度。
书名“绿时间”的寓意,在记忆的框架下得以全然显现。作者赋予“绿色”创造性的意义,使其层层递进:它首先是济南城泉水、青山与绿植所构成的自然底色;进而升华为生命在创伤后复苏、于绝望中萌生的希望印记;最终,它凝练为记忆本身的内在属性,如同生生不息的植物,在时间的土壤中扎根繁衍,展现出对抗历史遗忘与存在虚无的顽强意志。这种由具体至抽象的色彩诗学建构,呼应了文学传统中绿色所代表的希望与生长,将其内涵拓展至时间与记忆的哲学维度。由此,小说的具体叙事得以突破地域与事件本身,升华为对生命韧性、记忆永恒以及文学存续使命的形而上叩问。
翻阅《绿时间》,字里行间中深切感受到,记忆是个体的自我根基、家族的情感纽带、城市的文明密码,亦是文学的永恒使命。杨明远以其扎实的叙事功力、深刻的思想洞察与真诚的文学担当,在记忆废墟上浇灌出的这片“绿色”,或会随时间流逝而愈加繁茂,成为抵抗遗忘的精神森林。
◎《绿时间》,杨明远/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为“伪常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杨明远的长篇小说《绿时间》仍以济南为叙事轴心,既延续了《大酒魂》《五虎匠》的精神脉络,亦实现了主题与艺术表达的深度升华。小说以一桩跨越时空的罪案为线索,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用扎实细节还原一座城市的肌理脉动,用深沉思考回应“记忆如何对抗遗忘”,铺展出一幅关于城市记忆、人性幽微与生命救赎的恢弘画卷。
方辉之死的悬疑案件,是作者勘探人性的锋利切口。作品并未陷入类型文学常见的情节猎奇,而是以罪案为引线,层层剥开人性的内核,展现了善恶交织、明暗共生的生命真相,让每个角色都成为人性的多棱镜,折射出时代与个体、创伤与救赎的复杂命题。被害人方辉的形象极具张力,构成了人性的矛盾统一体。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以《流浪者之歌》构建起温柔浪漫的文学幻象; 又是隐秘的施害者,利用自身身份与权力,对史柠柠、霍疍花、顾因因等女性实施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侵犯。杨明远没有将其塑造成扁平化的反派,相反,他通过细节描摹,展现了其性格形成的根源。家族历史的阴影、时代环境的浸染、个人欲望的膨胀,让这个人物有可憎之处,也有悲剧性的底色,从而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赋予了人性勘探以足够的深度与厚度。
此外,小说对济南的描摹,兼具考据的严谨与文学的灵动。从哥特式风格的老火车站到百货一零的青春记忆,从大明湖的烟雨朦胧到泉城广场的人声鼎沸,从甜沫摊的晨雾缭绕到街巷餐馆的锅贴香气,作者以白描式的笔触,将城市的建筑风貌、市井烟火与地域风情精准复刻。济南绝不只是《绿时间》的故事背景板,而与人物命运、情节推进共生共长,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记忆的重量,每一道街巷都回响着时代的回声。
在书中,城市的街巷肌理与人物的命运轨迹形成了互文关系。济南火车站的钟楼是罪案发生的起点,八一立交桥的车流见证了黎九峰的救援瞬间,集邮市场的喧嚣藏着案件的隐秘线索,图书馆的沉静承载着顾因因的创伤疗愈。作者将城市空间转化为叙事空间,让城市的变迁成为人物命运的镜像。这种将城市人格化的叙事策略,使得《绿时间》的城市书写超越了单纯的地域风情展示,完成对城市记忆与集体无意识的深度挖掘。
本书的深层野心,还在于构建一套对抗遗忘的“记忆诗学”。杨明远以记忆为核心命题,将个体记忆、家族记忆与城市记忆编织成一张细密的叙事之网,在消逝、铭记、重建的循环中,探讨记忆之于个体、家族与城市的重要意义,赋予了作品跳出罪案叙事的哲学深度。
书名“绿时间”的寓意,在记忆的框架下得以全然显现。作者赋予“绿色”创造性的意义,使其层层递进:它首先是济南城泉水、青山与绿植所构成的自然底色;进而升华为生命在创伤后复苏、于绝望中萌生的希望印记;最终,它凝练为记忆本身的内在属性,如同生生不息的植物,在时间的土壤中扎根繁衍,展现出对抗历史遗忘与存在虚无的顽强意志。这种由具体至抽象的色彩诗学建构,呼应了文学传统中绿色所代表的希望与生长,将其内涵拓展至时间与记忆的哲学维度。由此,小说的具体叙事得以突破地域与事件本身,升华为对生命韧性、记忆永恒以及文学存续使命的形而上叩问。
翻阅《绿时间》,字里行间中深切感受到,记忆是个体的自我根基、家族的情感纽带、城市的文明密码,亦是文学的永恒使命。杨明远以其扎实的叙事功力、深刻的思想洞察与真诚的文学担当,在记忆废墟上浇灌出的这片“绿色”,或会随时间流逝而愈加繁茂,成为抵抗遗忘的精神森林。
◎《绿时间》,杨明远/著,百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