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寒生露凝秋色重

        ◎文/王同举

  寒露时节,风冷露重,滴滴清露是大自然最生动的表情。晨光拂照之下,凝结在草木上的露珠儿颗颗晶莹透亮,天地间平添了一份清凉与空灵。《通纬·孝经援神契》有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民间素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说法,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之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过渡到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这是气温降低与湿度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时,北方已呈现出深秋的迷人景致,部分地区甚至还会出现霜冻,而南方也是秋意渐浓。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意思是说:候鸟鸿雁趋暖避寒,正大举南迁;海边突然多出许多蛤蜊,其条纹颜色与雀鸟相似,古人误以为它们是由隐匿的雀鸟变化而来;黄菊旺开,清雅多姿,芳香四溢,给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这三候清晰地展现出了寒露时节独特的物候现象,它们是自然界时令更替的见证。
  秋风飒爽,天高云淡,深秋的诗意景象在大地上恣意铺陈。漫山红叶似火,林间硕果满枝,乡野稻香弥漫,四处红黄橘绿,色彩驳杂,明艳动人。此时正是秋游的大好时机,或登高望远,或临水听风,或赏菊、观红叶,处处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秋日的美好。
  秋的深沉,秋的丰腴,触发了文人墨客们的无限情思。“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不知不觉中,露冷风寒,暮秋已至,傲然绽放的黄菊触发了元稹对时光流逝的感怀。“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王昌龄流连于山水间,花间饮露,松下听风,尽享写意人生。“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风寒露重,虫鸣切切,李郢的心中顿起故园情。
  民谚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时节,风冷气寒,特别要注意加强防寒保暖。寒露过后,雨水逐渐减少,天气日趋干燥,更要注重饮食养生。“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想要去秋燥,应多吃芝麻、糯米等柔润食物,还有梨、百合、枇杷等润肺水果。
  寒露时节,正值菊花盛放之时。菊花有明目、清热的功效,菊花入酒,菊花的甘甜融入到酒的香醇中,口感独特,饮之令人欲罢不能,饮菊花酒就成了传统习俗。
  此外,民间还有吃柿子、吃螃蟹、饮寒露茶等习俗,其中最惬意的当数饮寒露茶。寒露茶也叫“正秋茶”,是指寒露前后采摘的茶。寒露茶入口稠滑,茶汤甘甜,能提神醒脑、暖胃驱寒,深受广大茶客们喜爱。
  寒露过后,就是霜降,到那时,任何生长的渴望都将被严霜所覆盖,百草凋零,众木枯折,万物萧然,天地间一片沉寂。繁华落幕,喧嚣退场,我们的内心也要回归平淡如水的日子,让我们坦然面对时令的更替,从容地等候冬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