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空嫂

        ◎解词人 赵亮
  
  字里有料

  近日,春秋航空宣布启动“空嫂”专项招聘,该岗位因放宽标准、减少限制而备受关注。然而,其招聘信息中“空嫂”这一称谓,却迅速引发了关于“已婚已育叫空姐还是空嫂”这一话题的争议。
  
  有网友表示支持,认为此举为已婚已育女性创造了重返职场的机会,是就业市场包容性提升的体现。也有网友对“空嫂”这一称呼提出质疑,认为其带有对求职者年龄与婚育状态的刻板标签。还有人认为,比称呼更重要的是实际的职业待遇与发展空间,若真能为不同年龄段女性拓宽就业路径,其方向值得肯定。

  网友热议
  
  “终于发现已婚已育女性的优点了,这个年龄段才是最发光发热的时候!”

  “可借鉴国际经验,取消婚育限制,直接以‘资深乘务员’‘家庭航线专员’等岗位名称招聘,弱化标签化。”

  全媒全解
  
  让求职者“飞得更高”
  
  人们热议“空嫂”这一称呼,反映出社会观念的变迁。1994年底,上海航空公司打破民航仅招22岁以下未婚女性的惯例,从已婚女职工中招聘乘务员,由此诞生了“空嫂”一词。当时,这显然是一种突破。如今,人们对职场性别平等、在专业环境中使用性别中立称谓、减少性别偏见有了更高期待。
  
  此次相关航企有意打破航空服务业对年龄的限制,更加尊重女性劳动者职业生命周期,某种程度上让“空嫂”这一称呼承载了更多现代职场文明的意味。工人日报在《航空公司招“空嫂”引发热议的背后》这篇评论里,从更深层次角度出发,把这次招聘定位在有望推动企业用人向更包容、更多元的方向转变的位置上。
  
  纵观全球航空业,年龄多元化早已不是新鲜事。欧美多家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年龄跨度极大,五六十岁的空乘人员凭借专业服务和丰富经验,同样赢得乘客信赖。这种超越外貌与年龄的职业认知,值得国内同业深思。
  
  面对舆论关注,春秋航空在近期发布会上回应称,“空嫂”是民航业内已有的提法,主要用于区分不同应聘群体,其岗位性质、工作内容与“空姐”并无差异。公司进一步表示,目前乘务员队伍以30岁以下年轻人为主,而已婚已育女性在亲和力、团队协调能力,尤其在照顾婴幼儿与老年旅客方面更具经验,能更快响应旅客需求,提升服务体验。
  
  广州日报更认可此举背后的“破冰”意义——“相比此前空姐招聘通常将年龄卡在18~25周岁、部分航空公司放宽至28~32周岁的行业现状,春秋航空此次的招聘条件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步。以40岁年龄上限、已婚已育为条件,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行业固有的‘青春滤镜’,也传递出服务价值不被年龄框定的积极信号。”
  
  与此同时,舆论场上还存在另一种声音。很多网友都表示称“空嫂”是多此一举,比如有网友称,“空姐本身就是职业,跟是否生育没有必然联系”“做个相同工作,还换称呼?”
  
  梳理广大网友的表达,可发现他们并不反对已婚女性应聘空姐,也不反对春秋航空招聘已婚女性,而是反对标签化。网友们对“嫂”与“姐”一字之差的争议在于,“空姐”一词已约定俗成,“空嫂”则隐含了对女性婚姻状态的区分强调,无形中为女性乘务员贴上了“已婚”或“未婚”的标签,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应该说,这些担心并非多余。比如,一说到中年男性就贴上“油腻大叔”的标签……这种表达固然直接而轻快,甚至可宣泄情绪,但也容易误伤无辜。具体到“空嫂”,也许言者无意,但听者有心,有无考虑到她们的真实感受?
  
  年轻女性是“空姐”,年长女性是“空嫂”,以后会不会出现“空奶”?由此看,“空嫂”这一称呼,在不经意间暴露了深植于社会的年龄与性别偏见。这种称谓差异背后,潜藏着对女性价值的单一评判标准,并不妥当。这是人民网的观点。
  
  更进一步看,这种区分可能会使企业内部的评价体系有失公允。仅基于婚育情况而区分的“空姐”与“空嫂”,似乎天然地把未婚未育者和已婚已育者划分为两个赛道,而针对这两条赛道,评价标准、岗位晋升又是否存在差异?职场公平不能被一个先入为主的标签左右,是否婚育更不能成为区分筛选的标准,同一业务,应当用同一把尺子衡量。
  
  打破年龄限制、不设经验门槛,是航空公司打破行业常规、促进女性就业的暖心尝试,值得肯定。但舆论对此的“敏感”反应更值得深思,起码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契机,如何更有效捕捉大众情绪,如何更精准对接社会反馈,如何在推动就业平等的同时,避免落入标签化的陷阱?
  
  红网在《撕掉“空嫂”标签,让职业评价回归能力本位》这篇评论里阐述了自己的建议:与其停留在“空姐”与“空嫂”的称呼之争,不如从根本推动职业命名的中性化与专业化,如“乘务员”或“空乘”等。职业命名的中立属性,更能体现出社会对职业身份和专业性的尊重。让落后的时代标签褪色,让专业能力成为统一的评价标准,方能让公平公正之风吹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而新京报则认为,这场由称谓引发的讨论,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它表明公众对平等就业的关注已从基本权利层面,延伸至语义符号的细微之处。这种敏感,正是社会文明水位提升的表征。
  
  对企业而言,在追求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更需关注语言符号蕴含的价值导向。与其执着于“空姐”“空嫂”的区分,不如将重点转向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
  
  空乘人员的工作核心在于提供专业、安全的服务,这理应成为衡量每一位空乘人员的统一标准,无关年龄大小和婚育与否。因此,我们乐见企业在拓展女性就业机会上所做的努力,也期待这类举措能更注重细节、更体现平等。对于网友的争议,航空公司不妨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将网友的建议作为日后改进工作的方向,真正把好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