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躺着就把钱挣了?“睡后经济”来袭

        “躺着也能挣钱”。这句曾经带有调侃意味的网络热梗,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似乎正一步步走出幻想的迷雾,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睡后经济”的诞生,宛如一颗投入职场与消费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它的到来有望将职场“打工人”从内卷式竞争中解脱出来,但同时也暗藏着诸多待解的谜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睡觉也能赚钱?
  
  “睡后经济”的核心魅力,在于AI的“赋能”与“放大”效应。从概念本身来看,“睡后经济”绝非是“被动收入”的简单复刻。传统被动收入,像是房屋出租、存款利息,多依赖既有资产,收益形式单一且增长空间有限。而“睡后经济”强调AI赋能,意味着即便身处睡眠状态,AI系统也能依据预设程序、算法模型,持续在数字世界里“耕耘”。或是智能运维电商店铺,精准推送商品、高效处理订单;或是自动化创作内容,生成吸睛文案、趣味视频,借由流量变现;抑或是操控虚拟角色,在游戏、社交平台互动“营业”,收获打赏与分成。这种模式下,劳动者前期投入智力与精力搭建AI工作体系,后续即便脱离实时监管,AI也能模拟人类思维与行为模式,“全天候”不间断创造价值,真正实现“人力离场,收益照产”。
  
  畅想其积极影响,曾有相关分析就指出,职场“打工人”将松绑解套。当下,内卷化竞争如黏稠沼泽,让无数上班族深陷其中,加班成为常态、假期遥不可及,身心俱疲却难获晋升突破。“睡后经济”恰似救命绳索,赋予人们跳出无尽加班、低效竞争的可能。当AI接过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任务,劳动者得以从机械重复劳作中抽身,将时间投入到创意构思、情感交流、学习提升等更具人性温度与附加值的事务上,工作生活边界不再模糊,生活质量与职业成就感有望同步跃升。
  
  对于“睡后经济”的典型应用场景,也有相关专业分析给出建议。例如AI内容创作:AI生成的文章、视频、音乐、设计模板,一次训练和部署,可持续产出并销售;智能投顾与算法交易:个人作为“指挥者”设定策略,由算法系统7×24小时执行交易;数字资产运营:一个由AI自动更新的网站/自媒体账号,通过广告或联盟营销持续产生收益;智能客服与销售系统:AI不仅能回答标准问题,还能进行初步的需求分析、个性化推荐和订单处理,实现“睡后”销售。

  憧憬能否实现?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并非坦途。任何新经济形态的勃兴都伴随着挑战与隐忧。舆论场中有观点认为,“睡后经济”的普及,可能加剧数字鸿沟。成为“算法和流程的指挥者”需要较高的技术素养和系统设计能力。这可能导致社会分化加剧:一边是能驾驭AI系统创造财富的“指挥家”,另一边是无法适应、只能从事未被自动化替代的低端劳动的“局外人”。
  
  同时,价值的创造愈发集中于创意和IP,这可能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一个自动化系统可能因为算法漏洞、市场环境变化或平台政策调整而瞬间失效。“睡后收入”看似轻松,但其背后是巨大的前期投入和高度的不确定性。
  
  伦理层面,AI代劳引发职业身份认同危机,当工作成果不再完全由人类主导,个人价值该如何衡量?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算法决策失误的责任由谁承担(是指挥者还是开发者)?自动化系统可能带来的大规模失业如何应对?这些都需要全新的法律框架和社会契约来规范。
  
  法律监管也尚存空白,AI创造收益的归属权、税收征管规则模糊,若产生纠纷,涉事各方权益难以明晰界定。此外,当工作与休息的物理界限模糊,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防止“永远在线”的新型工作压力,亦是必须前瞻性思考的课题。

  “打工人”如何应对?

  “睡后经济”并非鼓励纯粹的“不劳而获”,而是将人从重复性、程式化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注于创意、策略与情感连接等更具人类独特价值的领域。这本质上是将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AI这个“杠杆”进行无限复制与延展,从而实现“一份时间,多次售卖”的价值最大化。劳动并未消失,而是以更智能、更富创造性的形态呈现。
  
  有分析认为,当下,对于深陷“内卷”泥潭的现代职场人而言,“睡后经济”不失为一个机遇。当衡量工作价值的标尺,从“耗在工位上的时长”逐渐转向“创造的核心价值”时,无意义的加班文化、同质化的岗位竞争,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人们得以从机械的“陀螺”状态中抽身,重新掌控时间的自主权,去追求工作与生活的整合,而非仅仅是平衡。
  
  更进一步看,“睡后经济”所释放的个体时间与财富,有望成为消费市场的一股活水。当人们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终身学习、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将自然增长。这种由“时间富裕”催生的新消费模式,更具个性化和体验性,将推动消费结构从满足基本生存向提升生活品质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更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面对“睡后经济”的浪潮,不仅要有拥抱技术的热情,更需未雨绸缪的智慧。于社会层面,教育体系应加速变革,从知识灌输转向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机协作能力。于个体而言,则需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那些AI难以替代的核心素养,例如共情能力、审美判断、战略性思考等。唯有补齐短板、化解隐忧,才能让人类在AI助力下,实现“躺着也能挣钱”,而非被技术反噬、被乱象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