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赤子
◎文/明珠
胶东大地英雄多,将军本色赤子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我这个从军旅中走来的后来者,满怀着崇敬情感来到烟台海阳市郭城镇,参观设在这里的“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以及当年胶东军区机关驻地。一步步,一程程,穿越时空,走进那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年代……
许世友将军在胶东,可谓一生最难忘的不凡经历。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纵横齐鲁大地16年,而在胶东一带就整整战斗了9年,同当地军民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情谊,还与胶东姑娘田普结下了良缘,堪称第二故乡。同时,许将军经略胶东要地,从抗击日寇到解放战争,联合各方结成统一战线,奋勇拼搏,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样的虎胆将军怎能不让人们爱戴?
这样的英雄事迹怎能不让作家激动?
纪念馆展陈面积1000多平方米,外观采用胶东传统民宅四合院的形式,以“军爱民”精神为主题,集中打造“传奇许世友”“军民血肉情”“胶东子弟兵”三大板块。整个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通过实物、图表、影音、雕塑、半景画等多元化表现手法,全面展示了这座展馆的深厚内涵。
仿佛老天爷知道我们要来参观似的,下了车,竟然放晴了,红色的仿古建大门、灰瓦白墙的院落,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分外清新。迎面门楣上,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的馆名: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红底金字,遒劲有力。迟浩田就是当年许司令率领的华野九纵部下,地地道道的胶东子弟兵,已年过耄耋,对老首长的敬仰之心始终不渝。
胶东,是一个特有的地理名词。
古时为东夷族中莱夷地,因地处胶莱谷地(由潍河、胶莱河、大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以东而得名。秦汉之后其名淡出历史,直到近代因民国时设胶东道、抗战时期设胶东根据地,胶东之名才重新震响起来。它三面环海,西接山东内陆地区,北临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泛指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简称青烟威。无论是战略位置,还是历史文化、经济资源,都在山东乃至神州版图上非同小可。
纪念馆所在地名叫战场泊村,听听这个村名,就感到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所在。就地形和交通位置来说,它位于海阳北部第一高山——林寺山的东麓,向南距离昌水河谷地也不远,四通八达,地势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明朝时,就有将军曾在此布阵胜敌,村子取名为“战胜泊”(泊,方言指村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海阳县后,刻有“战胜泊”石碑上的“胜”字被毁坏,遂改名战场泊村。
当年胶东军区司令部,就设在战场泊村425号,至今这所旧址保存完好——一座青砖黑瓦的胶东民居,由8间小瓦房组成,在一棵老槐树掩映下透着沧桑的味道。作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在这里先后指挥了榆山大会战、发城围歼战、长沙堡伏击战、收复栖霞城等大小上百次战役,创建了牢不可破的胶东红色根据地。
我们一步步迈进了纪念馆,迈进了一段血火交织的峥嵘岁月。迎面影壁墙,首先见到了如雷贯耳的许世友将军:身穿威武整齐的解放军上将礼服,头戴威风凛凛的大盖帽,胸前是一排勋章,连同帽徽、肩章、领花似乎都在金光闪闪。他紧抿嘴角,圆睁双眼,倒背双手,脚踏在山呼海啸之间,彰显着刚烈、勇猛而忠诚义气的性格。哦,这是一尊根据主人生前授衔照片创作的浮塑,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许世友,1905年2月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早年家贫,8岁出家到少林寺,练就了一身武功。后来回乡闹革命参加了黄麻起义,英勇杀敌,战功赫赫,由班长一直升到了红军军长;抗战时转战山东,开辟巩固胶东根据地;建国后他历任山东军区、南京军区司令员,授开国上将军衔,甚而在74岁高龄还领兵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勇冠三军,威镇敌胆。直到叶落归根,80高龄病逝后归葬母亲坟旁,实现了他“生要尽忠,死要尽孝”的赤子心愿。
随着展室的延伸,我们陆续详尽地了解到将军在胶东的诸多事迹。1941年春天,正值皖南事变爆发,日伪顽掀起反共高潮之时,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的许世友,奉上级命令,率领清河独立团出任胶东反投降指挥部总指挥,说出了那句火光四射的名言:“我来胶东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
海阳郭城镇的战场泊、西古现、迎驾山等村庄,就是他们当年驻扎较长的地方,叱咤风云,出生入死,谱写了一曲曲脍炙人口、高亢响亮的战歌。众所周知,许世友将军好酒量,当年一碗酒一把大刀杀得敌人鬼哭狼嚎。在转战胶东时,他的通信员不管走到哪儿,身上都背着一只酒壶,保证司令员随时喝到酒,喝了酒就能打胜仗!然而你可知道,就在战场泊村,许世友还喝过一次血酒呢!
那是1942年底,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大批日伪军,对我胶东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最后将数千群众合围在马石山上。尽管我抗日军民顽强抗击,涌现出解救群众宁死不屈的十勇士,但寡不敌众,五百多名同胞惨遭毒手。过后不久,一个雪花飞舞的上午,胶东军区在战场泊村开会追悼烈士。一张杀猪用的案桌放在会场上,桌上摆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和一只绑着双腿的大公鸡。一名士兵提起酒坛向蓝花大碗倒满了酒。许世友司令员走到案前,声若洪钟:
“同志们,我们吃了大亏!敌人拉网大‘扫荡’,制造了‘马石山惨案’。这一方面说明了敌人的凶残,另一方面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说罢,他忽然手起刀落,一刀剁掉鸡头,让鸡血流到酒碗里,然后一口气喝了下去,接着道:“今后,胶东如果再出现‘马石山惨案’这种情况,当杀我许某之头,就像这只鸡!”
顿时,全场掌声雷动,群情激奋,追悼大会开成了向鬼子讨还血债的誓师大会!“打倒日本鬼子,为死难烈士报仇!”“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愤怒的口号声此起彼伏,犹如春雷阵阵,怒涛声声,震荡着周边的牙山、林寺山和万里苍穹。
此后,许世友集中部队,奋力反击,猛打猛冲,接连攻克夏甸、日庄、朱桥等日伪军据点,一举粉碎了冈村宁次的“铁壁合围”。时至1944年,胶东周围的日军已经明显弱于抗日队伍,许世友指挥东海、西海、北海、南海、中海等五个军分区,率先对日、伪展开了反攻,克文登、战荣成,根据地扩大近6000平方公里。
胶东的山山水水忘不了许将军的豪迈身影,胶东的父老乡亲牢记着许司令的爽朗笑声。有间展室里,首入眼帘的是一幅题字:红色胶东,军民情深。这是许将军的夫人田普女士,于2013年12月专门为筹建纪念馆题写的。字里行间,传递着又一段英雄佳人、战地良缘的佳话。
在抗战爆发不久的1939年,毛泽东主席选派许世友前往山东战场,交待任务后又关心他的婚姻状况,得知由于种种原因,已经34岁的许世友还是单身时,关切地嘱咐他要领一个胶东媳妇回来,并且手书一张条幅赠送:“山东的山,山东的水,山东的姑娘胶东的美。毛泽东。”
好一个许世友,果然不负领袖重托,三下五除二,在胶东打出了一片红彤彤的新天地。胜利曙光初露的1944年来到了,周围战友和乡亲们当了一回“红娘”,他与贤慧美丽的莱阳姑娘田明兰(后改名田普,普通人的普)喜结百年之好,不离不弃相伴终生。他成了胶东人的女婿,用胶东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更是亲上加亲了。
纪念馆外,有一排平房,门前设有一个演兵练武的小广场,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战场泊村许世友抗战指挥部旧址 山东省人民政府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演武场平整宽阔,最奇特的是一排类似“少林寺练功”用的梅花桩,提示着带头人是一位具有特殊经历的传奇将军。
我久久地凝望着那黑漆漆的院门、青石铺地的老街,以及空无一人的练兵场。倏忽间,眼睛模糊了,继而又清亮了,我分明看到院门“吱吜”开了,身穿一套八路军服装、腰扎武装带的许世友将军走了出来。他挺着健壮的身板,咚咚地踩着青石板路,大步来到空场上,拉开架势,虎虎生风地打起了一套少林拳……
(2025年7月至9月写于烟台、青岛)
胶东大地英雄多,将军本色赤子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我这个从军旅中走来的后来者,满怀着崇敬情感来到烟台海阳市郭城镇,参观设在这里的“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以及当年胶东军区机关驻地。一步步,一程程,穿越时空,走进那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年代……
许世友将军在胶东,可谓一生最难忘的不凡经历。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纵横齐鲁大地16年,而在胶东一带就整整战斗了9年,同当地军民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情谊,还与胶东姑娘田普结下了良缘,堪称第二故乡。同时,许将军经略胶东要地,从抗击日寇到解放战争,联合各方结成统一战线,奋勇拼搏,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样的虎胆将军怎能不让人们爱戴?
这样的英雄事迹怎能不让作家激动?
纪念馆展陈面积1000多平方米,外观采用胶东传统民宅四合院的形式,以“军爱民”精神为主题,集中打造“传奇许世友”“军民血肉情”“胶东子弟兵”三大板块。整个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通过实物、图表、影音、雕塑、半景画等多元化表现手法,全面展示了这座展馆的深厚内涵。
仿佛老天爷知道我们要来参观似的,下了车,竟然放晴了,红色的仿古建大门、灰瓦白墙的院落,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分外清新。迎面门楣上,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的馆名: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红底金字,遒劲有力。迟浩田就是当年许司令率领的华野九纵部下,地地道道的胶东子弟兵,已年过耄耋,对老首长的敬仰之心始终不渝。
胶东,是一个特有的地理名词。
古时为东夷族中莱夷地,因地处胶莱谷地(由潍河、胶莱河、大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以东而得名。秦汉之后其名淡出历史,直到近代因民国时设胶东道、抗战时期设胶东根据地,胶东之名才重新震响起来。它三面环海,西接山东内陆地区,北临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泛指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简称青烟威。无论是战略位置,还是历史文化、经济资源,都在山东乃至神州版图上非同小可。
纪念馆所在地名叫战场泊村,听听这个村名,就感到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所在。就地形和交通位置来说,它位于海阳北部第一高山——林寺山的东麓,向南距离昌水河谷地也不远,四通八达,地势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明朝时,就有将军曾在此布阵胜敌,村子取名为“战胜泊”(泊,方言指村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海阳县后,刻有“战胜泊”石碑上的“胜”字被毁坏,遂改名战场泊村。
当年胶东军区司令部,就设在战场泊村425号,至今这所旧址保存完好——一座青砖黑瓦的胶东民居,由8间小瓦房组成,在一棵老槐树掩映下透着沧桑的味道。作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在这里先后指挥了榆山大会战、发城围歼战、长沙堡伏击战、收复栖霞城等大小上百次战役,创建了牢不可破的胶东红色根据地。
我们一步步迈进了纪念馆,迈进了一段血火交织的峥嵘岁月。迎面影壁墙,首先见到了如雷贯耳的许世友将军:身穿威武整齐的解放军上将礼服,头戴威风凛凛的大盖帽,胸前是一排勋章,连同帽徽、肩章、领花似乎都在金光闪闪。他紧抿嘴角,圆睁双眼,倒背双手,脚踏在山呼海啸之间,彰显着刚烈、勇猛而忠诚义气的性格。哦,这是一尊根据主人生前授衔照片创作的浮塑,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许世友,1905年2月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早年家贫,8岁出家到少林寺,练就了一身武功。后来回乡闹革命参加了黄麻起义,英勇杀敌,战功赫赫,由班长一直升到了红军军长;抗战时转战山东,开辟巩固胶东根据地;建国后他历任山东军区、南京军区司令员,授开国上将军衔,甚而在74岁高龄还领兵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勇冠三军,威镇敌胆。直到叶落归根,80高龄病逝后归葬母亲坟旁,实现了他“生要尽忠,死要尽孝”的赤子心愿。
随着展室的延伸,我们陆续详尽地了解到将军在胶东的诸多事迹。1941年春天,正值皖南事变爆发,日伪顽掀起反共高潮之时,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的许世友,奉上级命令,率领清河独立团出任胶东反投降指挥部总指挥,说出了那句火光四射的名言:“我来胶东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
海阳郭城镇的战场泊、西古现、迎驾山等村庄,就是他们当年驻扎较长的地方,叱咤风云,出生入死,谱写了一曲曲脍炙人口、高亢响亮的战歌。众所周知,许世友将军好酒量,当年一碗酒一把大刀杀得敌人鬼哭狼嚎。在转战胶东时,他的通信员不管走到哪儿,身上都背着一只酒壶,保证司令员随时喝到酒,喝了酒就能打胜仗!然而你可知道,就在战场泊村,许世友还喝过一次血酒呢!
那是1942年底,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大批日伪军,对我胶东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最后将数千群众合围在马石山上。尽管我抗日军民顽强抗击,涌现出解救群众宁死不屈的十勇士,但寡不敌众,五百多名同胞惨遭毒手。过后不久,一个雪花飞舞的上午,胶东军区在战场泊村开会追悼烈士。一张杀猪用的案桌放在会场上,桌上摆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和一只绑着双腿的大公鸡。一名士兵提起酒坛向蓝花大碗倒满了酒。许世友司令员走到案前,声若洪钟:
“同志们,我们吃了大亏!敌人拉网大‘扫荡’,制造了‘马石山惨案’。这一方面说明了敌人的凶残,另一方面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说罢,他忽然手起刀落,一刀剁掉鸡头,让鸡血流到酒碗里,然后一口气喝了下去,接着道:“今后,胶东如果再出现‘马石山惨案’这种情况,当杀我许某之头,就像这只鸡!”
顿时,全场掌声雷动,群情激奋,追悼大会开成了向鬼子讨还血债的誓师大会!“打倒日本鬼子,为死难烈士报仇!”“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愤怒的口号声此起彼伏,犹如春雷阵阵,怒涛声声,震荡着周边的牙山、林寺山和万里苍穹。
此后,许世友集中部队,奋力反击,猛打猛冲,接连攻克夏甸、日庄、朱桥等日伪军据点,一举粉碎了冈村宁次的“铁壁合围”。时至1944年,胶东周围的日军已经明显弱于抗日队伍,许世友指挥东海、西海、北海、南海、中海等五个军分区,率先对日、伪展开了反攻,克文登、战荣成,根据地扩大近6000平方公里。
胶东的山山水水忘不了许将军的豪迈身影,胶东的父老乡亲牢记着许司令的爽朗笑声。有间展室里,首入眼帘的是一幅题字:红色胶东,军民情深。这是许将军的夫人田普女士,于2013年12月专门为筹建纪念馆题写的。字里行间,传递着又一段英雄佳人、战地良缘的佳话。
在抗战爆发不久的1939年,毛泽东主席选派许世友前往山东战场,交待任务后又关心他的婚姻状况,得知由于种种原因,已经34岁的许世友还是单身时,关切地嘱咐他要领一个胶东媳妇回来,并且手书一张条幅赠送:“山东的山,山东的水,山东的姑娘胶东的美。毛泽东。”
好一个许世友,果然不负领袖重托,三下五除二,在胶东打出了一片红彤彤的新天地。胜利曙光初露的1944年来到了,周围战友和乡亲们当了一回“红娘”,他与贤慧美丽的莱阳姑娘田明兰(后改名田普,普通人的普)喜结百年之好,不离不弃相伴终生。他成了胶东人的女婿,用胶东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更是亲上加亲了。
纪念馆外,有一排平房,门前设有一个演兵练武的小广场,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战场泊村许世友抗战指挥部旧址 山东省人民政府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演武场平整宽阔,最奇特的是一排类似“少林寺练功”用的梅花桩,提示着带头人是一位具有特殊经历的传奇将军。
我久久地凝望着那黑漆漆的院门、青石铺地的老街,以及空无一人的练兵场。倏忽间,眼睛模糊了,继而又清亮了,我分明看到院门“吱吜”开了,身穿一套八路军服装、腰扎武装带的许世友将军走了出来。他挺着健壮的身板,咚咚地踩着青石板路,大步来到空场上,拉开架势,虎虎生风地打起了一套少林拳……
(2025年7月至9月写于烟台、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