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秋冬儿童疾病流行态势平稳

接诊量同比下降 流感疫苗仍可接种
        进入10月中下旬,秋冬季节交替之际,儿童呼吸道与肠道病毒感染迎来传统高发期。记者从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获悉,当前医院接诊的本地儿童病毒感染整体呈现“无主流病原、多类型散发”的平稳态势,较去年同期感染量大幅减少,未出现大规模流行病毒类型,家长无需过度恐慌。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莹

  多病毒零星散发

  接诊量同比下降
  
  “去年全年基本都在流行耐药性肺炎支原体,年底又叠加了一波甲流,今年孩子总体要平安很多。”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张艳介绍,当前济南地区虽无占据主导地位的病原,但多种秋冬高发病毒已陆续出现:9月初开学后曾出现小范围流行的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目前已呈下降趋势,病例数量较前期明显减少,但仍有病例出现,尤其是在家庭内部患儿之间传播;诺如病毒处于零星散发状态,十一前后有儿童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甲流流感呈现抬头趋势,近期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病例有所增加,但尚未形成趋势。而去年引发广泛关注的肺炎支原体,今年仅维持散发状态,未出现集中感染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地已出现的合胞病毒感染,在济南暂未形成流行趋势,但已被纳入重点关注范畴。“合胞病毒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影响差异显著,两岁以下尤其是一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早产儿、呼吸道发育欠佳的孩子,感染后风险较高。”张艳强调,低龄婴儿感染合胞病毒后,可能从初期的打喷嚏、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快速进展为咳嗽、喘憋,严重时可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甚至需要借助呼吸机治疗,而两岁以上儿童感染后症状多较轻微,极少危及生命。
  
  从接诊量来看,今年10月中下旬济南儿童患者数量较9月及往年同期均有下降。“去年同期,医院急诊挂号量激增,今年整体较为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就诊高峰。”张艳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当前病毒流行强度较低,另一方面也与家长防护意识提升、及时干预有关。

  对症治疗为主

  警惕重症并发症

  针对当前济南需重点关注的病毒类型,张艳梳理了核心应对要点。其中,流感病毒因起病急、传染性强,且可能引发急性坏死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成为当前重点防范对象。“之前我们接诊的患儿,有的发烧仅两三个小时,就出现精神萎靡、惊厥发作,进展非常快。”张艳提醒,这类并发症虽发生率不高,但危及生命,即便及时就医治疗难度也较大,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体温与精神状态。
  
  治疗上,流感有明确的特效药:奥司他韦可用于低龄儿童; 玛巴洛沙韦说明书标注适用于5岁以上儿童,但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其在1岁以上甚至不足1岁儿童中应用副作用较小,受益大于风险。张艳强调,流感治疗需尽早干预,避免延误引发重症。
  
  对于暂未在济南流行的合胞病毒,低龄婴儿仍需重点防护。该病毒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轻度感染通过吸氧、雾化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呼吸机支持。“合胞病毒疫苗价格较高,它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疫苗,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单克隆抗体,5公斤以内婴儿接种费用约1600元,5公斤以上的费用3000多元,性价比因年龄段差异大。”张艳建议,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等高危因素的低龄婴儿可考虑接种,年龄稍大、无高危因素儿童无需常规接种。
  
  诺如病毒与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秋冬季节大人儿童均可能患病,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严重时引发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国庆节期间我们接诊了部分诺如病毒的患儿,大部分患儿可自愈,但呕吐严重、精神差、尿量少的孩子,必须及时静脉补液,避免出现低钠、低氯、低钾等电解质紊乱,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抽风。”张艳介绍,诺如病毒潜伏期约2—3天,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较快,患儿需在症状完全消失2—3天后复课,避免病毒传播。
  
  此外,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呈散发,较去年耐药性大流行明显缓解;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在9月小流行后病例数量下降,多数患儿症状轻微。张艳特别提到,去年因耐药支原体引发的大叶性肺炎、肺不张等重症病例,今年极少出现。她同时提醒,秋冬儿童可能出现多种病原交叉感染,若孩子服药一两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

  流感疫苗仍可接种

  日常防护别忽视

  在秋冬儿童疾病防护方面,张艳强调,疫苗接种是预防部分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同时结合日常防护措施,可大幅降低孩子感染风险。
  
  流感疫苗作为当前推荐优先接种的疫苗,可有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预防预测的流行病毒型,即使感染非预测亚型,也能减轻症状、降低重症发生率。“流感疫苗最佳接种时间为9月底至10月初,接种后需两周至一个月起效,保护期约半年。”张艳表示,目前10月中下旬,济南流感尚未大规模流行,此时接种仍来得及,可覆盖整个冬季的高发期。
  
  针对肺炎疫苗,张艳建议高风险人群接种,包括一岁以内的婴儿、幼儿与老年人。“肺炎疫苗虽不能完全避免肺炎发生,但可有效降低重症发生率,对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保护作用显著。”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健康状况,咨询医生后决定是否接种。
  
  除疫苗接种外,日常防护同样重要。张艳建议,家长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带孩子外出时,注意保持正常社交距离,即使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应避免过于亲密的接触,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用手揉眼睛、摸口鼻;此外,适量增加孩子的室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

  “还有部分家长就诊时询问,秋冬季节是否需要给孩子补充VC等免疫调节剂。”张艳表示,“这类产品效果未达预期,不建议盲目依赖。提高孩子免疫力,更应注重日常锻炼、合理饮食结构与充足睡眠,通过均衡营养、适量运动,让孩子自身免疫力得到提升,这才是预防疾病的根本。”

  家庭护理误区与正确做法

  科学应对呕吐腹泻
  
  “有家长带孩子来就诊的时候会说,‘医生,我在家已经给孩子吃了消炎药,怎么不见效呢?’在孩子感冒咳嗽后,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张艳强调,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仅在明确存在细菌感染,如血常规显示白细胞高、C反应蛋白高、中性粒细胞高等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若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疾病,还可能导致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影响后续治疗。
  
  对于咳嗽症状,张艳建议可对症使用止咳药物,如中成药或易坦静等西药,无需等待医生建议,可在家中根据孩子症状适量使用,缓解不适。

  “我们十一期间接诊的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家长,他们普遍有这种困惑,孩子呕吐后空腹,是要及时补充营养,还是要禁食。孩子进食后又吐了,该怎么办?”张艳表示,病程初期孩子呕吐明显时,可暂停进食、饮水,通过静脉补液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待呕吐减轻后,应少量多次饮水,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或电解质泡腾片,这类产品含有的糖、盐、钾等成分,符合人体渗透压需求,能有效补充丢失的电解质。

  “若孩子实在无法接受口服补液盐的口感,可退而求其次选择电解质饮料,但这仅为不得已的选择。”张艳提醒,此时无需担心孩子饥饿而强迫进食,孩子的消化道需要休息,过度进食反而可能加重症状,应以补充液体为主,避免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今年秋冬儿童疾病流行态势平稳,大部分孩子感染后可快速恢复,家长无需过度恐慌。”张艳最后强调,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正确的治疗原则与护理要点,就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秋冬疾病高发季,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