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高水平打造“齐鲁门户 医养之都”

槐荫区:产城融合 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济齐路沿线
点击查看原图
槐荫区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点击查看原图
        金秋十月,黄河岸畔,城新、产业兴,激发澎湃发展动能。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个百亿级台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879.86亿元……“十四五”期间,济南市槐荫区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省会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稳中求进,高标准落实“125510”发展思路,凝心聚力抓项目、强产业,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激荡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一池春水。先后获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全省基层治理实验区等荣誉。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通讯员 韩宏伟

  产业向新实现转型升级

  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是槐荫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十四五”期间,槐荫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打造以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为主导的“342”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地建设重点项目155个,总投资约1365亿元,激活发展全局的“棋眼”。
  
  9月11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济南启幕,会上公布了大量肿瘤防治领域突破性成果,而这些成果中最为令人瞩目的当数位于槐荫区的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一号工程”——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临床研究中心。如今,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累计开工项目60余个,总开工面积860余万平方米,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产业园区试点。黄河之畔、京沪之间,一座孕育着新动能、新活力的“医养之都”正拔节生长。
  
  碳化硅作为一种新材料,具有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抗辐射能力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扎根于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的天岳先进研发的主要产品碳化硅衬底,是制作半导体芯片的底层材料,目前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三。
  
  从“制造”到“智造”,槐荫区加快推动济南二机床等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能力。中车山东公司出口业务也实现新的突破,产品覆盖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并成功刷新中国出口欧洲货车整车最大订单纪录。
  
  当槐荫“智造”助力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槐荫区的汽车产业也在强势崛起。经过多年的发展,以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为轴,槐荫区已经形成以匡山汽车大世界、润华汽车主题公园、济南世购商贸广场、山东老屯汽配城、华东汽车配件市场等为代表的汽车综合服务园区。“要买车,到槐荫”品牌越来越响。
  
  立足新起点,槐荫区主动求变,将原有的“342”产业体系升级为“433”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医养健康、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专用装备四大产业为龙头引领,以汽车消费、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三大产业为特色品牌,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低空经济三大产业为未来赛道。
  
  这一全新布局,既是对过往的守正创新,更是对未来的精准把握,必将为槐荫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以文塑城优化区域品质

  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十四五”期间,槐荫区融汇千年齐鲁文化与百年商埠文化,坚持以“文旅商”融合赋能城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为山东省首个实现地铁、高铁、长途客运、市内公交“零换乘”的交通枢纽,槐荫区依托这一优势,提出打造“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瞄准“大窗口、大交通、大文旅、大会展、大商务”五大功能定位,推动高端商务、数字经济等业态集聚发展。目前,该商务区内“京沪康养产业基地”“京沪科创大厦”等九大“京沪”系列特色楼宇已挂牌运营,60多座商办楼宇规模超400万平方米,片区入驻中石油、中铁建、中粮等央企、国内500强企业20家,宜家等世界500强企业3家。
  
  商务区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日益繁荣。近年来,槐荫区依托山东省会大剧院、省科技馆等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中央文化区”,力争建成全省文化事业“新高地”。
  
  近年来,“一院四馆”年均承接国内外各类高水准文化演出、展览数百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印象济南·泉世界先后获评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第三批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槐荫区荣获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称号……一幅文旅融合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新城生机盎然,老商埠也在焕发活力。槐荫区聚焦打造更有人情味、更有吸引力的魅力老城,加快推动老商埠片区福音里、万紫巷等片区改造提升,打造特色文旅IP;依托“品质槐荫攻坚行动”,搞活华联、嘉华、和谐等传统商圈。
  
  让城市留住记忆,也让人们记住乡愁。槐荫在全市率先完成省级和美乡村建设,成功创建12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5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河创田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入选省级示范区创建名单,乡村单元规划经验在全国推广。通过开展跨村联建,统筹推进“七星九美十三香”沿黄29个村穿珠成链、连片发展,规划了农耕实践研学、民俗文化传承、“槐荫四宝”特色品牌等产业。

  服务民生城市更有温度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期间,槐荫区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凝心聚力惠民生、谋福祉,高质量发展保障更加全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槐荫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精准回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期盼。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全区合作办学学校达到13所,成立12个幼教集团和1个合作办园幼教联盟。槐荫区获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等荣誉。
  
  时下,槐荫区30岁以下青年占全区总人口比重超过10%,人才总量达22.6万人,与青年双向奔赴的“梦想之城”悄然崛起。槐荫区着力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构建“校友经济”体系,打造青创齐鲁大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孵化器,构建全省首家“行业协会学会集聚区”。
  
  槐荫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历经10个多月的整体提升改造,腊山河实现从朴实无华的泄洪河到“景观河、生态河、幸福河”的华丽蜕变。小清河源头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时隔60多年重现中华鳑鲏鱼群。高品质建设了经十西路汽车主题公园等20处公园游园,打造一批花卉景观大道、花漾街区,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2.7%,实现“出门见绿、推窗见景”。

  “十四五”期间,槐荫区着力将经济社会发展“大图景”与70万人民群众“小目标”同频共振,聚力打造槐荫人才赋能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力营造让企业领跑城市、让市场活跃城市、让政府温暖城市、让群众稳定城市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