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从“看天脸色”到“科技控养”

看潍坊养虾人如何破局?

王海威用坚持和创新蹚出了一条“幸福路”
点击查看原图
        在水产养殖领域,养殖事业始终与“风险”相伴——天气突变、病害侵袭、市场波动,每一项都可能让养殖户的心血付诸东流。
  
  而在潍坊市寒亭区,深耕养虾行业十四年的“老水产人”王海威,却在一次次挑战中完成了从外塘“靠天吃饭”到棚养“科技控养”的转型突围,用坚持与创新,在方寸虾池里蹚出了一条稳健发展的路子。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任为 王绪松 胡伟 王雨杨

  外塘起步:在“靠天吃饭”里尝尽甜与苦

  2011年,王海威偶然接触到“上粮下渔”的土地整理项目,一次性流转1000余亩土地,其中包括664亩耕地与360亩水面。彼时的他,虽然对水产养殖一知半解,却敏锐地察觉到水面资源的潜力。“当时觉得外塘养虾门槛低,不需要太复杂的设备,只要把水面改造成虾池,投苗、投喂就行。”怀着这份朴素的想法,他先后到多地考察,综合考量后觉得这条路子可行,随即把360亩水面规划成连片虾池,正式开启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涯。
  
  最初的日子,确实尝到了“甜”。初期试养便取得了成功——亩产稳定在800至1000斤,扣除种苗、饲料成本后,还有不少盈余。“那时候觉得养虾也没那么难,每天看着虾在水里游,心里就踏实。”回忆起初期的顺利,王海威的语气里仍带着几分怀念。
  
  可这份“踏实”,很快就被“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打破。外塘养殖的痛点,在后续几年里逐渐凸显。夏天的暴雨是“头号天敌”,短时间内的强降雨会导致虾池水质骤变、溶氧量急剧下降,虾群常因缺氧大面积死亡。冬天温度过低,南美白对虾无法存活,一年只能养一季,养殖周期被牢牢限制。

  “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夏天,连续下了三天暴雨,看着死亡的虾,真是心疼得紧。”王海威说,那一年,他的外塘虾损失了近七成,几乎是赔光了。六载外塘养殖,他在“赚赚赔赔”里反复挣扎,虽积累了一些经验,却始终没能摆脱“看天脸色”的被动。

  “外塘养虾看似简单,实则对水质调控、病害预防的要求比想象中高得多,‘靠天吃饭’的风险太大,几年下来根本没攒下多少家底。”

  转型棚养:在“被逼出来的尝试”中破局

  连续的暴雨造成的损失,让王海威意识到,守着外塘“靠天吃饭”,迟早会被市场淘汰。2017年,他外出考察,寻找更稳健的养殖模式。在江苏如东,当地规模化的棚养基地让他眼前一亮——钢架大棚搭配地膜池,夏天能遮阳降温,冬天可保温升温,通过设备精准控制水温、水质,不仅病害少,还能实现一年两季养殖。“当时就觉得,这才是养虾的出路。”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王海威在“踩坑”中不断总结经验:密度太高就适当减苗,温控不稳就反复调试设备,水质波动就加强监测频率……慢慢地,他摸透了棚养的“脾气”。2019年,随着技术逐渐成熟,他果断扩大规模,一次性改建了131个虾棚,形成了规模化的棚养基地。
  
  棚养的优势,在规模化运营后愈发凸显:通过温控设备,棚内水温能稳定在适宜虾类生长的范围,一年能养殖两季;水质也更容易调控,病害发生率大幅度降低,虾的成活率和亩产也大大增加。

  “现在棚里的虾长得稳,只要管理到位,基本不会出现大规模死亡的情况,收入也比以前稳定多了。”王海威说,转型棚养后,他终于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焦虑,心里踏实了不少。

  直面挑战:在“与风险较劲”中谋新求变

  不过,棚养并非“一劳永逸”,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棚养的成本远高于外塘,电费、设备维护费、益生菌和优质饲料的费用,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以前外塘养虾,除了饲料和种苗,没什么其他成本;现在每个月的电费就要好几万,设备坏了维修也得花钱,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盈利。”王海威说,为了控制成本,他会根据虾的生长阶段调整投喂量,避免饲料浪费。
  
  同时,棚养对技术的依赖度更高,一旦技术跟不上,就可能面临损失。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循环水系统、生态混养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王海威深知“不学习就会落后”,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或者向行业内的专家请教,学习新的养殖方法。“现在的养虾行业,拼的就是技术和管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市场的节奏。”
  
  让王海威遗憾的是,近两年南美白对虾的市场行情不太好,价格持续低迷,即使产量提升了,盈利空间也受到了挤压。“虽然行情不好,但也不能坐以待毙,得想办法提升虾的品质,打造自己的优势。”面对市场挑战,他开始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优化现有的循环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尝试生态混养,在虾池里搭配少量滤食性鱼类,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增加额外收入,让虾长得更好,也让养殖更省心。

  养虾十四载:从“经验养殖”到“科学养殖”

  从2011年外塘起步,到2017年转型棚养,再到如今的规模化运营,十四载的养虾历程,王海威不仅实现了养殖方式的转变,更完成了从“经验养殖”到“科学养殖”的蜕变。“外塘养虾靠的是经验,看天、看水、看虾的状态,凭感觉决策;而棚养靠的是技术和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要靠数据说话,从水温、水质到投喂量,都要精准控制。”他说,这种转变,是“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控制环境”的跨越,也是他在养虾行业里最大的成长。
  
  如今,每天清晨,王海威都会先去虾棚里转一圈,查看水温、检测水质、观察虾的活动情况,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养虾对于他而言,就像一场“与风险较劲”的修行,每天都要面对新的挑战,可看着虾健康长大,王海威的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谈及未来,王海威打算继续优化养殖技术,提升虾的品质,争取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更多人吃到他养的优质南美白对虾。
  
  从外塘的“靠天吃饭”到棚养的“科技控养”,王海威的养虾路,不仅是一个养殖户的转型突围史,更折射出潍坊水产养殖行业从传统向现代、从粗放向精细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