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区新市镇碱场管区书记江兰涛
“残手”托初心 廿三载基层写赤诚

江兰涛与村民们亲切交流

在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的田间地头、村落巷陌,常能看到一个右手微蜷却步履坚定的身影:他或是蹲在田埂上与农户聊收成,或是守在事故现场护群众安全,或是捧着献血证笑着说“能帮人就好”。他就是碱场管区书记江兰涛,一位从军营走来的“百姓管家”,用23年扎根基层的坚守、5200毫升热血的奉献、数十次挺身而出的担当,在平凡岗位上把“为民服务”四个字写得滚烫。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尉笑 通讯员 邓贞君
从军营“尖兵”到基层“管家”
1997年,江兰涛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穿上军装。很快,他成为了连队里的“训练标兵”,各项考核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然而,1999年9月的一场意外,给了他沉重一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江兰涛的声音依旧带着一丝哽咽。但当他看到身上的军装,想起入伍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又重新振作起来:“右手不行,我还有左手;身体有残疾,初心不能残。”
2002年1月,退伍后的江兰涛毅然回到家乡济阳新市镇,成为镇政府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初到岗位,面对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纷繁复杂的村务琐事,他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把过往的矛盾调解案例、村务工作档案翻了个遍,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5本,遇到不懂的就向老同事请教,很快从“门外汉”变成了“活字典”。
2018 年,江兰涛担任碱场管区党总支书记,管着4个村的大小事务。上任第一件事,他就带着管区工作人员逐村逐户摸排。白天,他顶着烈日走村串户,在村民家聊家常、听诉求;晚上,他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到深夜,把每个村的致贫原因、产业短板、群众需求一一列出清单。短短一个月,他就推动9个扶贫项目精准落地:为东碱场村引进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帮西碱场村修好了灌溉水渠,给王府村对接了电商销售渠道……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江兰涛说:“只要能让老百姓日子好过点,再累也值。”
从危难“逆行者”到生命“守护者”
2025年8月19日13 时,盛夏的太阳像个火球,省道241新市段车流如织。江兰涛刚结束辖区项目调研,驾车返回管区途中看到一辆轿车与电动车相撞。江兰涛立即下车,一边掏出手机拨打120,一边联系交警部门,详细说明现场位置和交通状况。为了提醒过往车辆注意现场,他在事故现场周围摆出警示标志,然后站在路边指挥车辆减速绕行,直到120 救护车呼啸而来,帮医护人员把老人抬上担架,他才松了口气。
这样的“挺身而出”,在江兰涛的生活里早已是常态。2018 年初冬的傍晚,他牵着路边迷路的小女孩,挨家挨户打听,直到晚上9点多才把孩子安全送回父母身边。2020 年底的一个冬夜,他开车在辖区的一个桥洞下找到了离家出走的小男孩,把他送回了家。“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群众需要的时候,咱必须站出来。”江兰涛说。
从热血“奉献者”到公益“带头人”
“这是我的第13本献血证,总共献了5200毫升血,差不多是1.3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江兰涛拿出一叠红色的献血证,脸上满是自豪。2001年3月,江兰涛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名车祸伤者因为血库没有匹配的血浆,最终没能抢救过来。第二天,江兰涛转了3次公交车,花了两个多小时赶到济南泉城广场的献血车,捐献了200毫升血液。“拿到献血证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就像完成了一件大事。”
2023年,江兰涛在献血时了解到,很多村民对无偿献血不了解,甚至有误解。他回到管区后,就开始在村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在村委会的宣传栏贴海报,在村民微信群里发科普视频,还把自己的献血经历讲给大家听。在他的带动下,碱场管区已有20多名村民和同事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其中有3人还成为了固定献血者。
除了无偿献血,江兰涛还把“助人为乐”当成生活习惯。2015年5月,江店村硬化道路,资金有缺口,他二话不说捐了1000元;2017年,他的一位同学突发脑梗,家里凑不齐手术费,他带头捐了1000元,还发动身边的朋友、同事捐款,最终筹集了近万元善款,帮同学渡过了难关;2024年6月,辖区村民李大姐家失火,房屋和家具都被烧毁,李大姐坐在地上哭,江兰涛看到后,立刻去超市买了米、面、食用油和被褥送过去,还帮她申请了临时救助金。“江书记心里装着咱老百姓,不管谁家有难处,他都主动帮忙。”提起江兰涛,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23载春秋,从军营到地方,从热血青年到“百姓管家”,江兰涛用伤残的右手托起了沉甸甸的责任,用滚烫的热血传递了温暖,用无私的奉献践行了初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动人篇章,先后荣获济阳区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江兰涛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钉在基层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温度。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尉笑 通讯员 邓贞君
从军营“尖兵”到基层“管家”
1997年,江兰涛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穿上军装。很快,他成为了连队里的“训练标兵”,各项考核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然而,1999年9月的一场意外,给了他沉重一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江兰涛的声音依旧带着一丝哽咽。但当他看到身上的军装,想起入伍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又重新振作起来:“右手不行,我还有左手;身体有残疾,初心不能残。”
2002年1月,退伍后的江兰涛毅然回到家乡济阳新市镇,成为镇政府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初到岗位,面对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纷繁复杂的村务琐事,他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把过往的矛盾调解案例、村务工作档案翻了个遍,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5本,遇到不懂的就向老同事请教,很快从“门外汉”变成了“活字典”。
2018 年,江兰涛担任碱场管区党总支书记,管着4个村的大小事务。上任第一件事,他就带着管区工作人员逐村逐户摸排。白天,他顶着烈日走村串户,在村民家聊家常、听诉求;晚上,他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到深夜,把每个村的致贫原因、产业短板、群众需求一一列出清单。短短一个月,他就推动9个扶贫项目精准落地:为东碱场村引进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帮西碱场村修好了灌溉水渠,给王府村对接了电商销售渠道……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江兰涛说:“只要能让老百姓日子好过点,再累也值。”
从危难“逆行者”到生命“守护者”
2025年8月19日13 时,盛夏的太阳像个火球,省道241新市段车流如织。江兰涛刚结束辖区项目调研,驾车返回管区途中看到一辆轿车与电动车相撞。江兰涛立即下车,一边掏出手机拨打120,一边联系交警部门,详细说明现场位置和交通状况。为了提醒过往车辆注意现场,他在事故现场周围摆出警示标志,然后站在路边指挥车辆减速绕行,直到120 救护车呼啸而来,帮医护人员把老人抬上担架,他才松了口气。
这样的“挺身而出”,在江兰涛的生活里早已是常态。2018 年初冬的傍晚,他牵着路边迷路的小女孩,挨家挨户打听,直到晚上9点多才把孩子安全送回父母身边。2020 年底的一个冬夜,他开车在辖区的一个桥洞下找到了离家出走的小男孩,把他送回了家。“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群众需要的时候,咱必须站出来。”江兰涛说。
从热血“奉献者”到公益“带头人”
“这是我的第13本献血证,总共献了5200毫升血,差不多是1.3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江兰涛拿出一叠红色的献血证,脸上满是自豪。2001年3月,江兰涛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名车祸伤者因为血库没有匹配的血浆,最终没能抢救过来。第二天,江兰涛转了3次公交车,花了两个多小时赶到济南泉城广场的献血车,捐献了200毫升血液。“拿到献血证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就像完成了一件大事。”
2023年,江兰涛在献血时了解到,很多村民对无偿献血不了解,甚至有误解。他回到管区后,就开始在村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在村委会的宣传栏贴海报,在村民微信群里发科普视频,还把自己的献血经历讲给大家听。在他的带动下,碱场管区已有20多名村民和同事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其中有3人还成为了固定献血者。
除了无偿献血,江兰涛还把“助人为乐”当成生活习惯。2015年5月,江店村硬化道路,资金有缺口,他二话不说捐了1000元;2017年,他的一位同学突发脑梗,家里凑不齐手术费,他带头捐了1000元,还发动身边的朋友、同事捐款,最终筹集了近万元善款,帮同学渡过了难关;2024年6月,辖区村民李大姐家失火,房屋和家具都被烧毁,李大姐坐在地上哭,江兰涛看到后,立刻去超市买了米、面、食用油和被褥送过去,还帮她申请了临时救助金。“江书记心里装着咱老百姓,不管谁家有难处,他都主动帮忙。”提起江兰涛,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23载春秋,从军营到地方,从热血青年到“百姓管家”,江兰涛用伤残的右手托起了沉甸甸的责任,用滚烫的热血传递了温暖,用无私的奉献践行了初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动人篇章,先后荣获济阳区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江兰涛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钉在基层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