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北方裹着袄,我在南方露着腰”
十月南北“两重天”影响几何?

11日,在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一处粮食收储企业,大型烘干设备在烘干秋粮 新华社发
点击查看原图 十月以来,全国天气呈现明显区域分化,北方多地降温、降雨,而南方大部热度不减,“秋老虎”迟迟不退,给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南北天气为何出现如此显著差异?如何保生产、护健康?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南北天气为何上演“两重天”?
现实版“你在北方裹着袄,我在南方露着腰”在今年十月持续上演。
据气象部门消息,进入十月,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多降雨,而同时,江南、华南地区高温天气却在持续。十月以来,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北部和东部等地接连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达38℃以上。
●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解释,此次华北等地降雨、南方高温天气过程都受到副热带高压影响。“由于副热带高压是庞大的暖性高压系统,被其控制和笼罩的地域晴朗少雨且炎热,而处于其边缘的地方则容易发生降雨。”杨舒楠说。
气象专家表示,副热带高压在南方“赖着不走”,就会形成一个“水汽传送带”,把海上的暖湿水汽源源不断输往北方,这些水汽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在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黄淮一带长时间停留,形成持续的秋雨。因此,看似截然相反的南北方天气,实际上正是副高这枚“硬币”的两面。
●副热带高压为啥这么强势?
“一方面,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是受到了拉尼娜对夏季大气环流的滞后影响。”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表示,今年夏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在海温和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下,导致亚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更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更加强大。
不过,扭转局面的冷空气正在酝酿中。据气象部门预报,从14日夜间开始,一股较强冷空气将逐渐影响我国大部,各地秋意渐浓。
●“北湿冷、南干热”如何保生产?
专家表示,“北湿冷、南干热”的气候形势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秋收秋种时段,华北和黄淮地区的秋粮已进入收获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则逐步进入成熟期。
受降雨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土壤过湿持续或加重,部分农田渍涝风险较高。多地农业部门负责人称,此次连阴雨导致田间积水、土壤过湿,大型农机下地困难,秋收进度延缓,新收获玉米水分偏高,储存不当易发霉变质。
如今,北方一些省份玉米收获推迟、茬口衔接偏紧,局地土壤黏重、机械难以下田,也对冬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例如粮食生产大省河北,今年小麦播种进度慢于常年,不少地方冬小麦适播期内难以进行种植。
专家建议,北方地区应避雨抢收成熟作物,采取通风存储、烘干等措施,降低发芽霉变风险;及时排涝降渍,腾茬整地,适时秋播。
河北省近日积极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服务。“田间出现积水的地块,要采取开沟、抽水等措施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水位和土壤含水量,促进耕地散墒,为小麦播种创造条件。”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张现丛说。
而南方地区经历着反常高温,即使是喜温作物生长也会受到抑制。
浙江相关农业专家表示,比如正处灌浆成熟期的水稻遭遇高温,可能会造成根系早衰,叶片光合作用下降,有机物质积累减少,形成“高温逼熟”,导致成熟期缩短、千粒重降低,产量减少。
“旱生虫,湿生病”。专家提醒,反常的气候条件也为病虫害提供了温床,近期要重点做好田间管理。
◎据新华社电
●南北天气为何上演“两重天”?
现实版“你在北方裹着袄,我在南方露着腰”在今年十月持续上演。
据气象部门消息,进入十月,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多降雨,而同时,江南、华南地区高温天气却在持续。十月以来,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北部和东部等地接连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达38℃以上。
●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解释,此次华北等地降雨、南方高温天气过程都受到副热带高压影响。“由于副热带高压是庞大的暖性高压系统,被其控制和笼罩的地域晴朗少雨且炎热,而处于其边缘的地方则容易发生降雨。”杨舒楠说。
气象专家表示,副热带高压在南方“赖着不走”,就会形成一个“水汽传送带”,把海上的暖湿水汽源源不断输往北方,这些水汽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在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黄淮一带长时间停留,形成持续的秋雨。因此,看似截然相反的南北方天气,实际上正是副高这枚“硬币”的两面。
●副热带高压为啥这么强势?
“一方面,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是受到了拉尼娜对夏季大气环流的滞后影响。”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表示,今年夏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在海温和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下,导致亚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更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更加强大。
不过,扭转局面的冷空气正在酝酿中。据气象部门预报,从14日夜间开始,一股较强冷空气将逐渐影响我国大部,各地秋意渐浓。
●“北湿冷、南干热”如何保生产?
专家表示,“北湿冷、南干热”的气候形势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秋收秋种时段,华北和黄淮地区的秋粮已进入收获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则逐步进入成熟期。
受降雨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土壤过湿持续或加重,部分农田渍涝风险较高。多地农业部门负责人称,此次连阴雨导致田间积水、土壤过湿,大型农机下地困难,秋收进度延缓,新收获玉米水分偏高,储存不当易发霉变质。
如今,北方一些省份玉米收获推迟、茬口衔接偏紧,局地土壤黏重、机械难以下田,也对冬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例如粮食生产大省河北,今年小麦播种进度慢于常年,不少地方冬小麦适播期内难以进行种植。
专家建议,北方地区应避雨抢收成熟作物,采取通风存储、烘干等措施,降低发芽霉变风险;及时排涝降渍,腾茬整地,适时秋播。
河北省近日积极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服务。“田间出现积水的地块,要采取开沟、抽水等措施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水位和土壤含水量,促进耕地散墒,为小麦播种创造条件。”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张现丛说。
而南方地区经历着反常高温,即使是喜温作物生长也会受到抑制。
浙江相关农业专家表示,比如正处灌浆成熟期的水稻遭遇高温,可能会造成根系早衰,叶片光合作用下降,有机物质积累减少,形成“高温逼熟”,导致成熟期缩短、千粒重降低,产量减少。
“旱生虫,湿生病”。专家提醒,反常的气候条件也为病虫害提供了温床,近期要重点做好田间管理。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