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京沪通(济南):为产业赋能,与区域发展共振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济南西部,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依托60余座高品质写字楼,以“大窗口、大交通、大文旅、大会展、大商务”五大功能定位打造高端要素配置新高地——这片以“新”为引领的土地,早已不止于商业繁华。从医养健康、集成电路到文化旅游、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槐荫区不断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正为各类企业提供着发展机遇。京沪通(济南)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沪通),便是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的“新生力量”。
  
  依托槐荫区产业集聚的红利与优质的营商环境,这家专注于建筑企业财税合规服务的公司,从落地京沪建筑产业园当天启动业务,到小时办结政务审批,再到为数十家企业定制全链条财税方案,用专业与高效书写着“与槐荫同频、与产业共振”的成长故事。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邓家钰 杜天宇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褚洪卿 王进

  择址槐荫:看中的是“产业沃土”与“服务温度”
  
  “去年12月12日第一次到京沪建筑产业园考察,当天就决定注册公司,这样的‘果断’,源于槐荫区对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回忆起落户历程,京沪通(济南)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彧历历在目。作为深耕财税领域24年的资深从业者,他曾任职于德勤、中粮集团、安邦保险等知名企业,主导过万亿级企业的财税管理工作,当计划进军建筑行业财税服务赛道时,槐荫区成为了他创业蓝图中的“优选之地”。
  
  吸引张俊彧的,首先是槐荫区“产业集聚”的独特优势。作为济南工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槐荫区有济南二机床、九阳集团、山东中车等龙头企业筑牢工业根基。“我们做建筑企业财税合规服务,最需要的就是‘产业氛围’。园区里企业扎堆,需求集中,我们能更精准地解决行业共性问题,这比零散服务效率高太多。”张俊彧坦言,正是这种“企业需要什么,区域就提供什么”的产业布局,让他看到了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考察当天,京沪建筑产业园的招商团队不仅详细介绍了建筑行业专项扶持政策,还带着他实地走访了多家企业,了解当地财税服务需求;注册环节,工作人员全程帮办,从名称核准到营业执照领取,仅用不到4小时就完成了所有手续;后续对接政务部门时,“楼宇槐小花”服务专员主动上门,讲解代理记账审批流程与材料规范,这种“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政务服务落到实处,为企业减负,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原本以为光注册就得跑好几趟,而在槐荫,‘企业动嘴、政府跑腿’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体验。”

  专业立身:打造行业服务标杆

  在财税服务领域,“同质化竞争”是许多企业面临的困境,但京沪通(济南)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却凭借“专业深度”与“服务广度”走出差异化之路,这份底气,不仅源于团队自身的专业实力,更离不开槐荫区这片“产业沃土”的全方位滋养。从产业集聚创造的市场空间,到人社服务带来的人才保障,再到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提供的发展动能,槐荫区为京沪通构建“全链条财税服务体系”、打造行业标杆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们和普通代账公司最大的区别,是把‘财税合规’作为核心目标,而不是简单的‘记账报税’。”张俊彧的这句话,背后藏着槐荫区产业布局带来的“天然优势”。作为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倾力打造京沪系楼宇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沪建筑产业园已形成数百家建筑及上下游企业集聚的生态,这里既有承接大型市政项目的施工企业,也有提供建材供应、劳务服务的配套公司,形成了从项目开发到施工建设、从供应链管理到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而这些企业对“专业化财税合规服务”的集中需求,正是京沪通成长的“第一桶金”。正如张俊彧所说:“如果没有园区里扎堆的建筑企业,我们的服务就没有用武之地。槐荫区把产业聚起来了,我们才能把服务做深做透。”
  
  而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的“枢纽优势”,更让京沪通的服务能力实现了“提档升级”。如今漫步槐荫,京沪系楼宇聚势成峰,已建成的60余个楼宇总面积超400万平方米,规划商办楼宇面积更突破1500万平方米,这片不断扩容的商务空间,不仅吸引着更多企业入驻,也带来了“跨区域财税服务”的需求。依托西客站便利的交通网络,京沪通为外地驻济建筑企业服务时,能更高效地对接异地税务部门、传递纸质凭证,让京沪通的服务半径从园区延伸到全国。

  共生共荣:做企业成长的“财税伙伴”

  如今,在京沪建筑产业园608室的办公区里,京沪通(济南)的员工们每天都忙碌而充实:有的在对接企业下月纳税申报,有的在梳理最新财税政策,有的在为客户定制年度合规方案。这份热闹的场景,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缩影,更折射出槐荫区这片“产业沃土”赋予的广阔市场空间。随着槐荫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区计划,大量优质企业在此集聚、成长,为专注财税合规服务的京沪通,搭建了足以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槐荫区的企业版图,本身就是京沪通最坚实的“客户基础”。作为济南工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这里早已形成星光熠熠的产业矩阵,龙头企业不仅自身规模庞大,更带动了上下游数千家配套企业在槐荫扎根。而放眼整个槐荫区,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传统产业到新兴领域,几乎所有企业都有财税合规、风险管控的需求。
  
  而槐荫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工业强区”的战略规划,更让京沪通的未来发展充满想象。眼下,槐荫区正聚焦三大发展区域,全面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提标工程——济南二机床通过数字化转型获评“数字领航”典型案例,天岳先进凭借5G技术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加速向“智能制造”升级,新兴产业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企业也纷纷落户。这些变化带来的,是财税服务需求的“升级扩容”。
  
  从落户槐荫到服务园区,从专业立身到共生共荣,京沪通(济南)的成长故事,既是一家企业“乘政策东风”的发展缩影,也是槐荫区“产城融合”的生动注脚。在这片商业繁华与产业活力交织的土地上,越来越多像京沪通这样的企业正扎根生长,与槐荫区同频共振,共同书写着“产业兴、城市活、企业强”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