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运会之名 见证被点亮的泉城夜空
2025年10月11日晚,济南的夜空被“激情市运奔跑济南”的灯光秀照亮,而在奥体中心东荷体育馆内,灯光璀璨,宛若一片星海,人们在欢庆着济南市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这场盛典。这场承载着城市梦想与期待的体育盛会,不仅是济南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跨度最长、范围最广、人数最多、水平最高的全市性综合体育赛事,更成为激活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达芬奇曾言:“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这句名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如今,济南这座千年历史名城,正以运动之名,及崭新的姿态,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柏村
从青少年到全民
市运会的历史嬗变
济南市运动会的前身是济南市青少年运动会。1996年,首届济南市青少年运动会成功举办,自此开启了济南市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辉煌历程。从2011年第六届开始,该赛事每四年举办一届,逐步发展成为济南市青少年体育领域的标杆性赛事。八届赛事的举办,不仅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推动了济南市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需求的提升,单一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多元需求。2024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济南市青少年运动会正式升级更名为济南市运动会,由市政府主办,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市教育局联合承办,每四年举办一届。这一变革,不仅是对赛事规模的扩大,更是对体育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深刻认识。
可以说,从青少年运动会到市运会,改变的不止是一个名字,也是赛事的影响力与品牌性,更是展现了济南这座省会城市的生命力。
全新升级的济南市运动会,在比赛项目和赛事规模上均实现了重大突破。比赛项目由原来的24个竞赛大项扩展到44个,涵盖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以及霹雳舞、电子竞技等新兴项目,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参与需求。赛事规模进一步拓展,设置了青少年组、驻济高校组、职工组3个组别,吸引了近4万人参与。其中,职工组有50个工会参加,青少年组15个区县(功能区)全部参与,驻济高校大学生组有40所大学报名参赛。高校参加所在城市运动会,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充分体现了济南市运动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除了项目和规模的扩展,济南市运动会还在参赛资格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首次放宽参赛资格限制,允许在济南市拥有正式学籍的港澳台地区及外籍运动员凭有效身份证件报名参赛。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青少年体育交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更为济南市与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同时,职工组以“推动全民健身,促进职工健康”为目标,坚持“低门槛、广参与”原则,结合职工健身习惯,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市民能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运动之火生生不息
泉城因体育再沸腾
济南体育历史底蕴深厚,自开埠以来便蓬勃发展。20世纪上半叶,篮球、足球、排球等现代体育项目逐渐传入,在校园与社会中生根发芽。新中国成立后,济南体育事业全面推进,1955年市体委成立,统筹全市体育工作。此后,皇亭体育场等体育设施相继建成,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等蓬勃兴起。竞技体育方面,济南运动员在田径、跳伞等项目屡创佳绩,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近年来,济南更是积极承办全运会等大型赛事,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事业齐头并进,彰显出这座城市的体育活力与底蕴。
济南体育的发展脉络源远流长,济南始终与体育紧密相连。市运会的举办,正是对济南体育发展脉络的传承与发展,为济南体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顾济南体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在济南城市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早期的全民健身活动,还是后来的专业体育赛事,都为济南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市运会的举办,更是将济南体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市运会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通过市运会的比赛,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能够脱颖而出,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的体育事业输送新鲜血液。
市运会也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比赛项目和降低参赛门槛,市运会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升了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同时,市运会的举办也间接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赛事运营能力以及场馆的合理化改造与利用。
市运会还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市运会的举办带动了体育旅游、餐饮、住宿、交通、体育用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济南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让运动不止于运动
一场盛会改变一座城
在当今社会,体育已超越竞技范畴,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济南市第一届运动会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运动精神的角度出发,市运会以“拼搏、协作、坚韧”的体育精神为内核,将其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坐标。赛场上,运动员为集体荣誉突破极限的瞬间,恰是济南“山泉湖河城”自然禀赋孕育的刚健品格的具象化。射击赛场上少年沉稳如松的姿态,延续着张梦雪、李越宏等奥运冠军的“冠军基因”;驻济高校、驻济企业代表选手在赛场上英姿飒爽,诠释着“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开放胸襟。这种精神从赛场延伸至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的每个角落,成为市民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
通过市运会,济南向外界展现了“山泉湖河城”交融的独特魅力。东荷体育馆的现代场馆群、经十路“激情市运”灯光秀、雪野湖“赛事+旅游+文化”的融合场景,共同构建了“现代泉城”的立体形象。开幕式上《相亲相爱》的经典旋律与数字光影的科技感交织,既唤起全运会记忆,又彰显国际视野,吸引投资与人流的“磁石效应”持续放大。
多元的融合,更将激活济南发展的新局面。市运会推动体育与文、旅、教深度融合,形成“体育+”生态链。雪野湖帆船赛不仅展示水上运动实力,更催生研学营、音乐会、市集等业态,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5天,过夜消费占比75%,实现从“流量”到“增量”的转化。高校组设置电子竞技、职工组纳入霹雳舞等新兴项目,精准对接年轻群体需求,培育“双马之城”“泉BA”等品牌赛事,构建起“周周有赛事、月月有高潮”的全民健身格局。教育领域通过体育研学、冠军课堂等形式,将奥运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形成“体教融合”的济南样本。
从青少年运动会到全民市运会,济南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跃升。这场“奔跑的济南”不仅书写了体育事业的新篇章,更以运动精神为纽带,将自然禀赋、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紧密联结,绘就“强省会”战略下活力澎湃的城市新画卷。
达芬奇曾言:“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这句名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如今,济南这座千年历史名城,正以运动之名,及崭新的姿态,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柏村
从青少年到全民
市运会的历史嬗变
济南市运动会的前身是济南市青少年运动会。1996年,首届济南市青少年运动会成功举办,自此开启了济南市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辉煌历程。从2011年第六届开始,该赛事每四年举办一届,逐步发展成为济南市青少年体育领域的标杆性赛事。八届赛事的举办,不仅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推动了济南市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需求的提升,单一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多元需求。2024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济南市青少年运动会正式升级更名为济南市运动会,由市政府主办,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市教育局联合承办,每四年举办一届。这一变革,不仅是对赛事规模的扩大,更是对体育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深刻认识。
可以说,从青少年运动会到市运会,改变的不止是一个名字,也是赛事的影响力与品牌性,更是展现了济南这座省会城市的生命力。
全新升级的济南市运动会,在比赛项目和赛事规模上均实现了重大突破。比赛项目由原来的24个竞赛大项扩展到44个,涵盖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以及霹雳舞、电子竞技等新兴项目,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参与需求。赛事规模进一步拓展,设置了青少年组、驻济高校组、职工组3个组别,吸引了近4万人参与。其中,职工组有50个工会参加,青少年组15个区县(功能区)全部参与,驻济高校大学生组有40所大学报名参赛。高校参加所在城市运动会,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充分体现了济南市运动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除了项目和规模的扩展,济南市运动会还在参赛资格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首次放宽参赛资格限制,允许在济南市拥有正式学籍的港澳台地区及外籍运动员凭有效身份证件报名参赛。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青少年体育交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更为济南市与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同时,职工组以“推动全民健身,促进职工健康”为目标,坚持“低门槛、广参与”原则,结合职工健身习惯,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市民能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运动之火生生不息
泉城因体育再沸腾
济南体育历史底蕴深厚,自开埠以来便蓬勃发展。20世纪上半叶,篮球、足球、排球等现代体育项目逐渐传入,在校园与社会中生根发芽。新中国成立后,济南体育事业全面推进,1955年市体委成立,统筹全市体育工作。此后,皇亭体育场等体育设施相继建成,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等蓬勃兴起。竞技体育方面,济南运动员在田径、跳伞等项目屡创佳绩,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近年来,济南更是积极承办全运会等大型赛事,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事业齐头并进,彰显出这座城市的体育活力与底蕴。
济南体育的发展脉络源远流长,济南始终与体育紧密相连。市运会的举办,正是对济南体育发展脉络的传承与发展,为济南体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顾济南体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在济南城市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早期的全民健身活动,还是后来的专业体育赛事,都为济南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市运会的举办,更是将济南体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市运会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通过市运会的比赛,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能够脱颖而出,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的体育事业输送新鲜血液。
市运会也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比赛项目和降低参赛门槛,市运会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升了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同时,市运会的举办也间接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赛事运营能力以及场馆的合理化改造与利用。
市运会还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市运会的举办带动了体育旅游、餐饮、住宿、交通、体育用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济南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让运动不止于运动
一场盛会改变一座城
在当今社会,体育已超越竞技范畴,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济南市第一届运动会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运动精神的角度出发,市运会以“拼搏、协作、坚韧”的体育精神为内核,将其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坐标。赛场上,运动员为集体荣誉突破极限的瞬间,恰是济南“山泉湖河城”自然禀赋孕育的刚健品格的具象化。射击赛场上少年沉稳如松的姿态,延续着张梦雪、李越宏等奥运冠军的“冠军基因”;驻济高校、驻济企业代表选手在赛场上英姿飒爽,诠释着“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开放胸襟。这种精神从赛场延伸至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的每个角落,成为市民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
通过市运会,济南向外界展现了“山泉湖河城”交融的独特魅力。东荷体育馆的现代场馆群、经十路“激情市运”灯光秀、雪野湖“赛事+旅游+文化”的融合场景,共同构建了“现代泉城”的立体形象。开幕式上《相亲相爱》的经典旋律与数字光影的科技感交织,既唤起全运会记忆,又彰显国际视野,吸引投资与人流的“磁石效应”持续放大。
多元的融合,更将激活济南发展的新局面。市运会推动体育与文、旅、教深度融合,形成“体育+”生态链。雪野湖帆船赛不仅展示水上运动实力,更催生研学营、音乐会、市集等业态,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5天,过夜消费占比75%,实现从“流量”到“增量”的转化。高校组设置电子竞技、职工组纳入霹雳舞等新兴项目,精准对接年轻群体需求,培育“双马之城”“泉BA”等品牌赛事,构建起“周周有赛事、月月有高潮”的全民健身格局。教育领域通过体育研学、冠军课堂等形式,将奥运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形成“体教融合”的济南样本。
从青少年运动会到全民市运会,济南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跃升。这场“奔跑的济南”不仅书写了体育事业的新篇章,更以运动精神为纽带,将自然禀赋、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紧密联结,绘就“强省会”战略下活力澎湃的城市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