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告别“夺命”隐藏式汽车车门把手

国家强标出手了
        商报消息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隐藏式门把手潜藏的安全隐患将无处遁形。
  
  根据《要求》,为应对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组织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
  
  在此之前,隐藏式门把手因断电失效、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等问题,增加了汽车事故中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和车门内把手失效;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针对上述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安全隐患,《要求》明确了多条细则。针对车门把手断电后的安全打开性,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机械式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机械式车门把手开启车门。如果汽车装备的是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机械式车门内把手。
  
  同时,针对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操作不便的问题,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留有充足的手部操作空间,这一操作空间不能小于60mm×20mm×25mm,即手部打开车门的操作空间不能小于30立方厘米。

  ◎据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