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平凡中的诗章


◎林伊雯
《片刻的诗意》收录了诗人杨锋近三年创作的现代诗作,以及数篇诗歌评论。杨锋是活跃于当代诗坛的80后诗人,其创作扎根于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的双重土壤,亦倾心于广袤自然的真挚抒写。他善于捕捉天地万象中稍纵即逝的诗意,让平淡质朴的瞬间于诗中定格。他向来不将诗歌创作归功于天赋异禀或灵光乍现,而认为写诗如同拾贝,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在日月如梭的间隙,有无穷的诗篇正待我们拾取。
作为诗人,杨锋的创作不仅停留在对自然事物形态的转录,他也在静默中顿悟,发掘蕴藏在流风回雪间的神性。在笔记体随笔诗《神》中,他讨论了人鬼神的关系,“神是有编制的鬼,鬼是在野的神”,而人对神的编排,神一无所知。他漫步在乡间,目之所及皆是神明,“双脚踏上褐土的刹那/烟尘浮起,魂魄也泛起金光/是山神,是河神”(《乡音》)。他融入浅湾的吐纳,探听海螺的低语,“古老的神功,以及唇语/在冶炼遁地的铭文,抑或通天的旋梯”(《呼吸的石头》)。他沉醉于羊卓雍措纯粹明媚的蓝,遥想着它雪山的源流与千年里此地牧民的生活,“透过冰蓝湖水,观前世罪愆/抑或来世轮回?命运让一切囿于虚静”(《未见之蓝》)。纯净空明的湖水似乎令一切罪孽或是命运都无处遁形,民族习俗、神话传说在他的诗作中交织为奇诡的乐章,野性与神性在其间肆意流淌。
城市与乡土是杨锋诗歌创作的又一母题,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交锋中交融,在震荡中共生,恰如浓缩咖啡与牛奶混合时,每分每秒皆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在《神归》中,杨锋运用系列意象,在象征和隐喻中写出了古今稻作技术的迭代。从亩产二十五石到南方地区实现一年三季稻,温饱问题已然解决。谷种化为巨龙,奔腾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撒下累累硕果。与此同时,杨锋也敏锐地感知到文化之根的流逝,在诗歌中流露对失落故园的缅怀。在《失语》中,列车驶进城市便缄默不语,声音因黏稠的“灰色激流”滞涩。而在故去的乡土,有诗酒与高歌,有鸟鸣划过夜空。微雨搅动汐水,晚风吹皱渔火,椰林随风摇曳,《汐水如嫣》里的乡村更像是超脱凡尘的桃源,为困于都市的现代人们留下无限遐思。
夕阳落雪、山乡原野之外,杨锋始终关注着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他既是高洁的出世者,追随神祇的召唤,也是悲悯的入世者,体察尘世的艰辛。诗集名“片刻的诗意”正出自他创作的一首诗的题目:《塔吊、黄以及片刻的诗意》。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位经年累月在工地上挥洒汗水的司吊工,从发黄的馒头、黄色的钢梯、黄色警灯到训话工头戴的金链,沉闷粗犷的“黄”几乎贯穿全诗。而最后一节中,笔锋一转,黄色围裙暗寓家庭的温馨,金黄的麦子则饱含丰收的喜悦,为压抑劳累的生活平添一抹亮色。沉重固然是生活主调,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有时畅想,藏于生活罅隙间的诗意便能如轻盈的山风,拂去疲乏倦怠,送来盎然生机。
在诗集的自序中,杨锋阐明了诗集名的内涵:“惯于片刻之间遐想,乐于追寻平凡之处的诗章。”江河万古流,诗意不朽。那些动人心弦的瞬间,那些人与自然共鸣的时刻,一旦落于笔端,即成就永恒。他以澄澈之目凝望天地,于雪域草原觅得神性回响;以赤子之心关照人间,于俗世尘焰领悟众生悲欢。
◎《片刻的诗意》,杨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片刻的诗意》收录了诗人杨锋近三年创作的现代诗作,以及数篇诗歌评论。杨锋是活跃于当代诗坛的80后诗人,其创作扎根于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的双重土壤,亦倾心于广袤自然的真挚抒写。他善于捕捉天地万象中稍纵即逝的诗意,让平淡质朴的瞬间于诗中定格。他向来不将诗歌创作归功于天赋异禀或灵光乍现,而认为写诗如同拾贝,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在日月如梭的间隙,有无穷的诗篇正待我们拾取。
作为诗人,杨锋的创作不仅停留在对自然事物形态的转录,他也在静默中顿悟,发掘蕴藏在流风回雪间的神性。在笔记体随笔诗《神》中,他讨论了人鬼神的关系,“神是有编制的鬼,鬼是在野的神”,而人对神的编排,神一无所知。他漫步在乡间,目之所及皆是神明,“双脚踏上褐土的刹那/烟尘浮起,魂魄也泛起金光/是山神,是河神”(《乡音》)。他融入浅湾的吐纳,探听海螺的低语,“古老的神功,以及唇语/在冶炼遁地的铭文,抑或通天的旋梯”(《呼吸的石头》)。他沉醉于羊卓雍措纯粹明媚的蓝,遥想着它雪山的源流与千年里此地牧民的生活,“透过冰蓝湖水,观前世罪愆/抑或来世轮回?命运让一切囿于虚静”(《未见之蓝》)。纯净空明的湖水似乎令一切罪孽或是命运都无处遁形,民族习俗、神话传说在他的诗作中交织为奇诡的乐章,野性与神性在其间肆意流淌。
城市与乡土是杨锋诗歌创作的又一母题,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交锋中交融,在震荡中共生,恰如浓缩咖啡与牛奶混合时,每分每秒皆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在《神归》中,杨锋运用系列意象,在象征和隐喻中写出了古今稻作技术的迭代。从亩产二十五石到南方地区实现一年三季稻,温饱问题已然解决。谷种化为巨龙,奔腾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撒下累累硕果。与此同时,杨锋也敏锐地感知到文化之根的流逝,在诗歌中流露对失落故园的缅怀。在《失语》中,列车驶进城市便缄默不语,声音因黏稠的“灰色激流”滞涩。而在故去的乡土,有诗酒与高歌,有鸟鸣划过夜空。微雨搅动汐水,晚风吹皱渔火,椰林随风摇曳,《汐水如嫣》里的乡村更像是超脱凡尘的桃源,为困于都市的现代人们留下无限遐思。
夕阳落雪、山乡原野之外,杨锋始终关注着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他既是高洁的出世者,追随神祇的召唤,也是悲悯的入世者,体察尘世的艰辛。诗集名“片刻的诗意”正出自他创作的一首诗的题目:《塔吊、黄以及片刻的诗意》。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位经年累月在工地上挥洒汗水的司吊工,从发黄的馒头、黄色的钢梯、黄色警灯到训话工头戴的金链,沉闷粗犷的“黄”几乎贯穿全诗。而最后一节中,笔锋一转,黄色围裙暗寓家庭的温馨,金黄的麦子则饱含丰收的喜悦,为压抑劳累的生活平添一抹亮色。沉重固然是生活主调,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有时畅想,藏于生活罅隙间的诗意便能如轻盈的山风,拂去疲乏倦怠,送来盎然生机。
在诗集的自序中,杨锋阐明了诗集名的内涵:“惯于片刻之间遐想,乐于追寻平凡之处的诗章。”江河万古流,诗意不朽。那些动人心弦的瞬间,那些人与自然共鸣的时刻,一旦落于笔端,即成就永恒。他以澄澈之目凝望天地,于雪域草原觅得神性回响;以赤子之心关照人间,于俗世尘焰领悟众生悲欢。
◎《片刻的诗意》,杨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