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推进中医药生活化 大咖有话说

        在9月23日召开的山东省中医生活化工作推进会上,多位中医药专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医生活化。
  
  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岐黄学者王振国:中医生活化,本质是让中医药从典籍走向烟火人间,从理论化为行动自觉。《史记》记载,扁鹊行医有“六不治”,其中“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等准则,不仅是对患者行为的规范,更是对不良风气的矫正。扁鹊通过医术与医德影响民风,体现了“医者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而扁鹊周游列国时“过邯郸为带下医,过洛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为小儿医”的“随俗为变”,则展现了中医因地制宜的适应性。这意味着中医药融入生活,既要以文化人、修正行为,也需因时因地创新方法,而非生硬嫁接。
  
  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高树中:中医生活化涉及方方面面,现代社会很多人不健康,就是没有做到形与神俱,也就是没有实现精神和心理同步健康的发展。中医生活化要重点关注四类人群,第一是干部要带头,第二是老师也要做出示范,第三是家长在家里也要养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习惯。第四就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尤为重要。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们的情绪心理都是五脏功能的外在体现,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中医生活化理念融入中小学包括幼儿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的理念从小就融入孩子们的心里。这对于身心健康和提振民族自信都意义重大。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刘更生:中医生活化需避免“一刀切”,应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指南,比如为上班族编撰办公室养生指南,为老年人设计居家调理方案,为家长提供儿童推拿教程等,只有贴近具体场景,知识才能转化为习惯。让中医文化从“陌生符号”变为“生活伴侣”可从文化引领破认知、知识引领强基础、服务引领促落地三个方面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