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假门面

        ◎解词人 邹通
  
  字里有料

  点开外卖平台,醒目招牌引人注目,精致装修彰显品位,座无虚席的食客营造出浓浓烟火气……这些看似人气爆棚的“网红门面”,背后可能只是一串代码生成的幻象。近期,不少消费者发现,一些外卖商家的精美图片实为AI生成,与现实中的小作坊形成强烈反差,标注“堂食”的店铺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就餐空间。

  网友热议
  
  “网红门面的霓虹再亮,也照不出后厨的真实模样。”

  “外卖可以秒送,监管不能慢半拍。让‘照骗’下线,才能让‘舌尖’上线。”

  全媒全解
  
  让“照骗”下线,让安心上线
  
  近日有媒体报道,不少网友反映,点外卖时发现平台商家照片看似精美,实则是AI生成的图片,目的是营造门店排队的热闹氛围。这些标注“堂食”标签的“人气店”,真实面貌却是与图片悬殊的小作坊。这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相关报道中称,对一家使用AI门头图并自称有“堂食店”的商家地址,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在狭小的通道里,数十家外卖小作坊开门营业,无一家堂食店。这意味着商家使用AI造假欺骗消费者。据悉,外卖平台上不少商家使用AI生成门头图、菜品图和封面设计,这些图片呈现的醒目招牌、精良装修以及坐满了食客的烟火气,都是假的,与实际情况有天壤之别。
  
  当AI合成图取代实拍照片,把狭小作坊包装成高朋满座的“人气食堂”,消费者点的就不再是一份餐,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幻觉。有相关分析指出,这种“照骗”行为已超出普通的美化范畴,构成了对消费者的刻意误导。商家通过技术手段营造虚假繁荣,利用从众心理吸引顾客,不仅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更触动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当消费者无法通过图片判断商家的真实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选择权与知情权便被无形剥夺。
  
  平台作为连接消费者与商家的桥梁,对此难辞其咎。如果审核机制放任AI 生成的虚假图片泛滥,那么平台就成为了虚假宣传的“帮凶”。这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责任缺失。在算法推荐日益影响消费决策的今天,平台有义务建立更加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商家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
  
  然而在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面对记者咨询,仅个别平台明确回应,此类行为通常不被允许;多数平台则未否定这一做法。尽管多家平台表示,已成立专项小组或治理团队,制定更严格的商家管理规范,但因不同平台审核制度及效果不同,仍有AI门头图不时出现。
  
  因此,对于平台“守土有责”,有分析就建议,平台应加大治理力度,为消费者创造一个不被欺骗的消费环境。面对AI假图来势汹汹,平台应升级审核模型,对所有门头、堂食图片进行AI检测,合成图必须打上“虚拟渲染”水印;同时把“明厨亮灶”直播做成流量权重项,后厨24小时开放视频,点赞量、观看量直接决定搜索排名。让“真透明”打败“假烟火”。

  此外,对于“假门面”乱象,监管也需要及时跟进,有专业建议指出,相关部门可建立“外卖门店实景库”,用北斗定位+随机街景比对,对上传照片进行“像素级”匹配,相似度低于80%自动预警;同时把行政处罚信息同步给平台,实行“一次造假,全平台下架”,真正让失信者“一处受罚,处处受限”。
  
  还可构建公众监督网,例如鼓励消费者取餐时“随手拍”门头、后厨,上传与平台照片比对,核实后可获现金券;建立“外卖求真”小程序,集纳差评、投诉、实地照片,用众包数据反向训练平台算法,让“像素级造假”无处遁形。
  
  网络热议中有网友说得好,平台算法按“颜值”推流,商家靠“画皮”揽客,成本最低的是一键生成,风险最高的却是食品安全。锅铲没冒烟,数据先“冒烟”。别让“AI烟火”成为外卖行业的“皇帝新装”。烟火气不该是像素堆出来的热闹,而应是油盐酱醋蒸出的真实。把“照骗”赶出外卖,才能让每一口饭都吃得安心。
  
  总之,唯有真实才能持久,任何用技术编织的虚假繁荣,最终都会在消费者信任的考验下原形毕露。维护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平台、商家、监管者和消费者共同筑起诚信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