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传统文化与当代童心的奇幻共振
当上古“神兽”跃上舞台
说起上古奇书《山海经》,或许人人都知道里面记载了诸多上古时期的珍奇神兽。但这些神兽的具体模样,或许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想象。近日,山东省话剧院原创儿童剧《山海经之东海传说》便将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兽”搬上了舞台,以充满科技、童趣的形式,将神话传说予以具象化,为大小观众带来沉浸式戏剧体验的同时,也让人在故事中感受到上古神话蕴含的智慧。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上古“神兽”的具象化
走进山东省话剧院大剧场,门口一个个人物剧照,已将人带进“神话”世界,小朋友们争先恐后打卡拍照、合影留念。进入剧场,每个小朋友都会获得相应的身份卡,上面写着狐族、鲛族与人族的咒语和谜语。演出过程中,只要按照指示大声说出咒语或谜语就能与剧中人物互动。
而当演出正式开始,当巨大的“东海秘境”投影在穹顶,当九尾狐族、鲛族、人族聚在一起共商大计时,现场观众更是被深深吸引,跟着舞台上的三位少年或喜或笑或忧。
东海之畔异象频发,青丘的狐族、泣泪成珠的鲛族与人族三族后人接连神秘消失,人族少年白海、鲛女小七与青丘狐裔九儿,相聚在东海之滨,共同调查此事,从此踏上困难重重的冒险之旅,三人同心协力、不畏艰难,最终再次封印魔族。
操着“川普”的九儿,灵动可爱的小七,忠厚善良的白海,氛围担当“为什咩”“买什咩”……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在将书中神兽具象化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在互动环节,小朋友们纷纷与其互动,或说出“咒语”帮身在困境中的神兽增长灵力,或配合演出回答问题,乐在此中,欢呼声此起彼伏。
“原来《山海经》里的神兽,可以这样鲜活地站在眼前。”演出结束后,一位家长如此感慨道。
传统文化的“破壁”共振
“《山海经之东海传说》以‘童趣解构神话、科技激活想象’为载体,串联起了‘多元共生’‘少年担当’‘守护家园’等主旋律内核。”该剧导演、山东省话剧院青年演员陈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同时,该剧更以《山海经》为精神底色,从典籍中汲取鲛族、九尾狐、东海秘境等奇幻元素,用儿童能懂的方式解读上古神话的智慧,让“三族同心护三界”的故事,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新时代精神共振的桥梁,让孩子在奇幻体验中触摸《山海经》的温度,感受“古老神话照进当下”的神奇力量。
而剧中特意加上的青岛方言等山东元素,也带给观众一份“天然”的亲切感。
“提起儿童剧市场,大家脑海中往往浮现的都是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在谈起创作理念时,该剧编剧郑娇娇表示,现在随着《哪吒》《浪浪山小妖怪》等国产影片票房和口碑的双赢,让舞台工作者们也倍感振奋,同时也在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巨大宝库,我们守着巨大的财富,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呢?”
而这也让该剧创作团队达成了一个共识:第一,要做一部传统文化的儿童剧;第二,要能走市场,有经济效益。《山海经之东海传说》正是一次这样的集体创作,编剧、导演、制作人以及演员们都贡献了很多奇思妙想。“从最初的《蚌珠传说》到如今的《山海经之东海传说》,大家经过了几次颠覆性的修改,但始终坚持不变的还是最初两点——传统文化和商业价值。”郑娇娇表示。
“我们看了很多关于《山海经》的资料,不断揣摩角色,不断修正和改进。即便今天的演出,我们在表演的同时也在观看观众的反应,回去后还将继续改进。”采访中,演员徐宗方圆、徐晓东、任兵、王玉娇也表示,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群像儿童剧,大家在每次的排演中都会不断地碰撞出新的火花,力求精益求精。
话剧新锐的创作活力
根植于中华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瑰丽想象,融入东海传说元素,以童心重构神话世界。《山海经之东海传说》在剧本、导演、表演与舞美设计中都注入鲜明创新意识,不仅呈现出一部寓教于乐的儿童剧,更展现出山东青年戏剧人才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而作为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项目,《山海经之东海传说》既是一次向传统深处探寻、以当代戏剧语言重构东方神话的大胆实践,又展现出了山东话剧新锐力量的创作活力。
“本次演出既是成果展示,更是打磨精品的起点。剧院将广泛征集意见,持续优化剧目,致力打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儿童剧佳作。”山东省话剧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剧院将以此为契机,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实战成长,推动剧院创作梯队建设,为话剧艺术的当代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山东省话剧院将继续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青年人才培养,推动更多原创作品落地生长,为山东及中国话剧的繁荣注入齐鲁新力量。
据了解,继此次首演之后,《山海经之东海传说》还将于十一假期期间和小朋友们再见面,并将开启巡演模式。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上古“神兽”的具象化
走进山东省话剧院大剧场,门口一个个人物剧照,已将人带进“神话”世界,小朋友们争先恐后打卡拍照、合影留念。进入剧场,每个小朋友都会获得相应的身份卡,上面写着狐族、鲛族与人族的咒语和谜语。演出过程中,只要按照指示大声说出咒语或谜语就能与剧中人物互动。
而当演出正式开始,当巨大的“东海秘境”投影在穹顶,当九尾狐族、鲛族、人族聚在一起共商大计时,现场观众更是被深深吸引,跟着舞台上的三位少年或喜或笑或忧。
东海之畔异象频发,青丘的狐族、泣泪成珠的鲛族与人族三族后人接连神秘消失,人族少年白海、鲛女小七与青丘狐裔九儿,相聚在东海之滨,共同调查此事,从此踏上困难重重的冒险之旅,三人同心协力、不畏艰难,最终再次封印魔族。
操着“川普”的九儿,灵动可爱的小七,忠厚善良的白海,氛围担当“为什咩”“买什咩”……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在将书中神兽具象化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在互动环节,小朋友们纷纷与其互动,或说出“咒语”帮身在困境中的神兽增长灵力,或配合演出回答问题,乐在此中,欢呼声此起彼伏。
“原来《山海经》里的神兽,可以这样鲜活地站在眼前。”演出结束后,一位家长如此感慨道。
传统文化的“破壁”共振
“《山海经之东海传说》以‘童趣解构神话、科技激活想象’为载体,串联起了‘多元共生’‘少年担当’‘守护家园’等主旋律内核。”该剧导演、山东省话剧院青年演员陈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同时,该剧更以《山海经》为精神底色,从典籍中汲取鲛族、九尾狐、东海秘境等奇幻元素,用儿童能懂的方式解读上古神话的智慧,让“三族同心护三界”的故事,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新时代精神共振的桥梁,让孩子在奇幻体验中触摸《山海经》的温度,感受“古老神话照进当下”的神奇力量。
而剧中特意加上的青岛方言等山东元素,也带给观众一份“天然”的亲切感。
“提起儿童剧市场,大家脑海中往往浮现的都是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在谈起创作理念时,该剧编剧郑娇娇表示,现在随着《哪吒》《浪浪山小妖怪》等国产影片票房和口碑的双赢,让舞台工作者们也倍感振奋,同时也在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巨大宝库,我们守着巨大的财富,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呢?”
而这也让该剧创作团队达成了一个共识:第一,要做一部传统文化的儿童剧;第二,要能走市场,有经济效益。《山海经之东海传说》正是一次这样的集体创作,编剧、导演、制作人以及演员们都贡献了很多奇思妙想。“从最初的《蚌珠传说》到如今的《山海经之东海传说》,大家经过了几次颠覆性的修改,但始终坚持不变的还是最初两点——传统文化和商业价值。”郑娇娇表示。
“我们看了很多关于《山海经》的资料,不断揣摩角色,不断修正和改进。即便今天的演出,我们在表演的同时也在观看观众的反应,回去后还将继续改进。”采访中,演员徐宗方圆、徐晓东、任兵、王玉娇也表示,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群像儿童剧,大家在每次的排演中都会不断地碰撞出新的火花,力求精益求精。
话剧新锐的创作活力
根植于中华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瑰丽想象,融入东海传说元素,以童心重构神话世界。《山海经之东海传说》在剧本、导演、表演与舞美设计中都注入鲜明创新意识,不仅呈现出一部寓教于乐的儿童剧,更展现出山东青年戏剧人才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而作为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项目,《山海经之东海传说》既是一次向传统深处探寻、以当代戏剧语言重构东方神话的大胆实践,又展现出了山东话剧新锐力量的创作活力。
“本次演出既是成果展示,更是打磨精品的起点。剧院将广泛征集意见,持续优化剧目,致力打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儿童剧佳作。”山东省话剧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剧院将以此为契机,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实战成长,推动剧院创作梯队建设,为话剧艺术的当代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山东省话剧院将继续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青年人才培养,推动更多原创作品落地生长,为山东及中国话剧的繁荣注入齐鲁新力量。
据了解,继此次首演之后,《山海经之东海传说》还将于十一假期期间和小朋友们再见面,并将开启巡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