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箭”指苍穹 “星”耀齐鲁

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竞逐空天”
“引力一号”创下“全球推力最大的固体燃料火箭”新纪录,图为引力一号火箭模型
点击查看原图
        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自研商业火箭成功试飞……近年来,山东将产业升级的战场从黄渤海畔延伸至太空轨道——“星、箭、场、测、用”的山东空天全产业链正在加速构建,全力以赴、竞逐苍穹,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新业态变革已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一股星火燎原之势。
  
  9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在烟台海阳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商业航天产业链记者见面会。会上,来自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的负责人通过“发布+推介+展示”的形式介绍了山东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优质产品,共话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晓彤

  48小时完成“出厂即发射”流程
  
  “我们集团致力于通过建设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聚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培育我国首个以‘海上航天发射’为特色,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在发布会现场,作为东方航天港产业园中的“链主”企业,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方航天港集团”)的副总经理张华现身说法,讲述企业和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心路历程。
  
  张华介绍,东方航天港集团在34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锻造了“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搭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48小时我们就能完成火箭‘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张华告诉记者,海上发射技术区、发射回收试验区等七大功能组团,形成了“前港后厂、制发一体”的独特布局——这种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物理相邻”的设计,让海阳的航空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

  “目前,东方航天港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固体火箭产业基地,而东方航天港集团也不断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为全国的商业火箭公司提供‘图纸变产品’的周到服务。”张华提道,目前,东方航天港集团公司力争年内实现液体火箭海上的全国首飞,并不断朝着成为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商业航天服务领军企业定位锐意前行。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过去的六年间,东方航天港已累计保障完成18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1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均稳居全国前列。

  可回收液氧煤油火箭年内首飞
  
  “随着卫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火箭发射的需求大幅增长,而现有发射能力仍显不足,这正是民营航天企业的机会。”发布会现场,同样位于东方航天港产业园的另一家“新星链主”企业,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空间”)也给海阳乃至山东带来了新惊喜。
  
  据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介绍,目前,东方空间研制的首型火箭“引力一号”经过3年的高效研制,于2024年1月11日从东方航天港登船,在烟台海阳海上首飞成功。首飞后成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国内现役最大的民商火箭。

  “‘引力一号’将现在主流火箭的单位重量的运载成本下降了30%到40%。”彭昊旻说。

  彭昊旻表示,在“引力”系列火箭设计之初,工程师就在思考如何站在商业的角度,提升航天产业的效率。“我们将箭体结构模块化——统一了火箭芯级与助推器的直径、将固体助推器与芯级发动机的接口标准化,这种标准化设计,可以支持生产环节中集中备料和快速批量化制造,也可以根据未来任务需求灵活调节配置,使得火箭像积木一样,产品标准化、搭积木的操作过程简单,从而大大提升了‘引力’系列火箭生产效率。”
  
  据悉,目前,“引力二号”大型可回收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论证,预计今年年底实现首飞。彭昊旻透露,“引力二号”大型可回收液氧煤油火箭以极致性价比、高轨发射、可回收为主要特点,运载能力提高至15吨(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成本降低至Space X水平,能够满足大型卫星组网及中高轨发射需求,实现国际一流商业航天发射能力。

  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

  作为山东制造业的“钢铁巨头”,近年来,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济钢集团”)从配套生产零件、部件入手,到围绕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及星座运维等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接入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新赛道。
  
  从造钢铁到造卫星,这场跨界“转行”着实令人惊叹。在记者见面会上,济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仕君分享了济钢集团“逐梦蓝天”的目标与发展历程。
  
  据刘仕君介绍,发挥山东省区位及工业基础优势,济钢集团着力构建“北京研发设计-济南制造测试-烟台组装发射”的空间发展布局。重点瞄准生产制造及信息应用方向,大力布局以火箭、卫星及信息应用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项目,聚力打造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具体来看,招引航空航天总体总装头部企业落地,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构建链式集群。火箭领域,依托测试基地,推进深蓝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头部企业合作。在卫星领域,依托卫星总装基地,推进卫星总体企业及上下游载荷、测运控企业合作。低空领域,以应用为牵引,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依托平阴榆山机场招引制造企业落地等。”

  “我们目前具备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产能,布局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台。还有卫星上很核心的关键零部件卫星行波管,已经装在了卫星上。”刘仕君提道,目前,济钢集团正计划建设卫星总装生产制造基地,建成后,可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
  
  据介绍,济钢研发的空间行波管可将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广泛应用于通信卫星、低轨星座、5G/6G基站等重要场景。目前,已建成多频段柔性生产线,年产能达100支行波管,成功推出6款成熟产品,为星地高效信号传输筑牢关键技术支撑。

  面向全球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同样是在卫星领域,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青岛上合航天”)建设并运营的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吉利星座,通过在距离地面约600km的轨道部署72颗卫星,为全球提供商用低轨卫星通信服务。
  
  据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晟介绍,目前,在空间段,上合航天已成功部署52颗卫星,所有卫星均在轨稳定运行。在地面段,自主建设星座测运控系统及地基数据站网,全面支持星座运营及应用服务。在应用段,已完成基于自有星座的自研卫星通信芯片、模组、终端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量产,形成了终端、卫星、地球站到应用平台的完整业务闭环。

  “我们已经与中国联通、中联重科、吉利汽车等头部企业合作,推动‘卫星物联网+产业’融合创新,并完成‘卫星+智能网联’‘卫星+海洋渔业’‘卫星+工程机械’‘卫星+交通物流’等场景的商业验证测试,测试成功率均接近100%,有效促进卫星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低空智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丁晟说。
  
  在国际市场方面,2024年6月,吉利星座在中东阿曼完成了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测试。目前,已与20多个海外国家的电信运营商签署协议达成合作,应用方向涵盖海洋渔业、智慧交通、能源管理、应急通信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