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一张“民生清单”,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凤城街道都市花园社区开展暑期托管服务

“人老了,起床得注意‘三部曲’,慢慢起身防头晕。这讲座真贴心!”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顺河社区会议室内,居民们正热烈交流。一场“美德健康新生活”讲座,让往日见面不多的街坊邻居一下子热络起来,现场欢声笑语,气氛温馨。这正是凤城街道巧用“民生清单”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的一个生动切面。近年来,凤城街道通过系统化、清单化的工作方法,扎实推动民生需求响应与资源整合,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共建,逐步构建起“需求导向—资源对接—居民共治”的良性治理闭环,形成了有温度、有效能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叶福森 通讯员 苗叶青
精准问需于民,建立“民生清单”机制
2023年起,凤城街道全面推行“日行两户”工作制,推动社区工作人员常态化入户走访。除更新人口信息、宣传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主动询问、细致记录居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街道通过持续积累与系统梳理,形成覆盖广泛、内容具体的“民生需求清单”。截至目前,街道38个城市社区坚持全部人口每半年走访一次,重点人口每月走访一次,累计走访约36.8万户,收集居民需求建议7485条,帮助居民解决问题6357个。清单既包括家庭个体的“微心愿”,如临时缺粮少油、老人就医陪护等,也涵盖公众关注的社区公共议题,如停车管理、安装充电桩、雨污分流管道改造、文化服务需求等,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高效链接资源,推动需求“落地成景”
凤城街道以“民生清单”为依据,对各类诉求进行分类整理和优先级排序,并积极链接内外资源予以响应。
新东方华庭社区聚焦外卖骑手、快递小哥“休息难、充电难”问题,协调商圈资源设立暖“新”驿站,提供歇脚、饮水、充电等便利服务,并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都市花园社区依托居民高频诉求,签约“社区合伙人”,推动网格服务站实体化运作,让以往闲置的楼宇充满孩子的笑声、悠扬的歌声和居民的点赞声。连心园社区引入社会资源打造“爱心理发店”,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免费或低偿服务,有效拉近社区与居民的距离。这些举措不仅回应了民生关切,更体现出基层资源整合与精准服务能力的提升。
推动角色转变,激发居民参与内生动力
满足需求是起点,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基层治理才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关键。
现在,在凤城街道越来越多的居民自愿以志愿者、提议者、协调者等身份加入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形成了一大批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团队。连心园社区通过走访了解到部分老同志有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随即成立了“红松工作室”,通过发挥老同志威望优势、经验优势,汇聚了以老带新的治理合力;新东方华庭社区以暖“新”驿站为载体,吸收20多名外卖骑手担任“移动探头”,及时反馈社区管理维护中的问题,形成“小哥随手拍、社区立刻改”的快速响应机制;瑞馨园社区的退役军人业主们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禁燃巡逻、安全宣传、防汛值班等志愿活动20余次,获得了社区居民好评。通过社区居民、新就业群体、志愿者等多种力量的参与,社区问题就地化解率提高30%,社区居民投诉率与12345工单量实现双下降,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随着居民们从“受益者”到“参与者”“贡献者”的转变,基层治理格局中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持续而深厚的群众力量,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打下了坚实基础。
路虽远,行则将至。凤城街道将继续坚持问需于民、资源联动、居民共治的路径,不断夯实治理基础,努力构建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社区共同体。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叶福森 通讯员 苗叶青
精准问需于民,建立“民生清单”机制
2023年起,凤城街道全面推行“日行两户”工作制,推动社区工作人员常态化入户走访。除更新人口信息、宣传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主动询问、细致记录居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街道通过持续积累与系统梳理,形成覆盖广泛、内容具体的“民生需求清单”。截至目前,街道38个城市社区坚持全部人口每半年走访一次,重点人口每月走访一次,累计走访约36.8万户,收集居民需求建议7485条,帮助居民解决问题6357个。清单既包括家庭个体的“微心愿”,如临时缺粮少油、老人就医陪护等,也涵盖公众关注的社区公共议题,如停车管理、安装充电桩、雨污分流管道改造、文化服务需求等,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高效链接资源,推动需求“落地成景”
凤城街道以“民生清单”为依据,对各类诉求进行分类整理和优先级排序,并积极链接内外资源予以响应。
新东方华庭社区聚焦外卖骑手、快递小哥“休息难、充电难”问题,协调商圈资源设立暖“新”驿站,提供歇脚、饮水、充电等便利服务,并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都市花园社区依托居民高频诉求,签约“社区合伙人”,推动网格服务站实体化运作,让以往闲置的楼宇充满孩子的笑声、悠扬的歌声和居民的点赞声。连心园社区引入社会资源打造“爱心理发店”,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免费或低偿服务,有效拉近社区与居民的距离。这些举措不仅回应了民生关切,更体现出基层资源整合与精准服务能力的提升。
推动角色转变,激发居民参与内生动力
满足需求是起点,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基层治理才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关键。
现在,在凤城街道越来越多的居民自愿以志愿者、提议者、协调者等身份加入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形成了一大批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团队。连心园社区通过走访了解到部分老同志有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随即成立了“红松工作室”,通过发挥老同志威望优势、经验优势,汇聚了以老带新的治理合力;新东方华庭社区以暖“新”驿站为载体,吸收20多名外卖骑手担任“移动探头”,及时反馈社区管理维护中的问题,形成“小哥随手拍、社区立刻改”的快速响应机制;瑞馨园社区的退役军人业主们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禁燃巡逻、安全宣传、防汛值班等志愿活动20余次,获得了社区居民好评。通过社区居民、新就业群体、志愿者等多种力量的参与,社区问题就地化解率提高30%,社区居民投诉率与12345工单量实现双下降,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随着居民们从“受益者”到“参与者”“贡献者”的转变,基层治理格局中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持续而深厚的群众力量,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打下了坚实基础。
路虽远,行则将至。凤城街道将继续坚持问需于民、资源联动、居民共治的路径,不断夯实治理基础,努力构建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社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