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市将实现应用场景全覆盖,高技能人才同步培育
山东智能建造按下“加速键”

智能建造正在重塑传统的建造模式


智能建造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塔吊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荷载、幅度、风速等数据,一旦接近临界值系统会自动报警甚至断电;施工现场,工人们通过AR/AR技术,能将虚拟模型精准叠加到现实工地,让施工像“搭积木”一样精准……当前,“智能建造”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它正在重塑传统的建造模式。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解读《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发展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发展智能建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拓展智能建造创新驱动应用场景、推行智能建造全流程管理模式等6个方面提出20项具体措施,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为山东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夏子繁 见习记者 徐晓艳
培养智能建造高技能人才
择优给予资金奖励
为加快发展智能建造,因地制宜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13部门印发《若干意见》,提出6个方面20项具体措施,呈现出四大政策创新点。在发展智能建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方面,将智能建造产业纳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对符合条件的链主企业,优先授予“齐鲁建造”品牌标识;打造数字设计、智能建造设备装备、智能生产等特色集聚区; 加大市场化资金支持,重点对集聚区内数字设计、智能建造设备装备研发及制造、智能生产等领域的优质项目,依托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集聚区内优质项目,实现“空间集聚+资金倾斜”双重赋能。
搭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应用激励场景。《若干意见》打破“产学研用”壁垒,支持建筑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围绕智能施工装备、数字化建造技术等智能建造前沿方向,搭建智能建造深度协同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将智能建造相关装备和软件纳入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推广目录的重点征集范围。加大适宜技术应用推广。扩大智能建造试点范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企业、项目申请开展省级智能建造试点,打造区域性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加强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和项目培育,对取得明显成效的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和项目在建设工程评优、评奖和信用评价中给予激励。
针对我省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缺口,支持设立专家、技能大师工作站,并给予平台资金与绩效奖补,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培养智能建造高技能人才的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并择优给予资金奖励;打造“智能设备+产业工人”新模式,在混凝土施工、塔机操作等高强度、高重复性、高风险场景优先使用人机协同方式施工,逐步从“多人一机”向“一人一机”“一人多机”转变,提高施工质效。支持企业培育自有装配式建筑、机器人施工等新型技术工人,可根据施工作业环境,创新降低意外伤害保险基础费率,通过差异化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新型技术工人培育积极性。
此外,山东还整合资金、税收、宣传等多元政策,构建全周期保障体系,资金上,提供“技改专项贷”贴息、设备更新补贴;税收上,按规定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改造贵”的实际问题。
建筑零件拥有唯一“身份证”
工人佩戴智能安全帽可监测心率
“‘智能建造’成为建筑行业发展新方向,不仅能降本增效,还能让建造更安全、质量更可靠。”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李军表示,智能建造不仅仅是技术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传统安全监管高度依赖人的经验和责任心,存在盲区和滞后性。现在,通过“BIM+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深基坑、高支模、大型机械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在塔吊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荷载、幅度、风速等数据,一旦接近临界值系统会自动报警甚至断电,将倾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工人佩戴智能安全帽,不仅可以定位,还能监测心率体温,在发生中暑或晕厥时及时报警,实现了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警”的根本转变。
除此以外,“智能建造”可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精细化管控。基于BIM技术,在动工前就在数字世界里把整个项目“盖”了一遍,提前解决了可能出现的各种管线碰撞、设计冲突问题。到了现场,工人们通过AR/AR技术,能将虚拟模型精准叠加到现实工地,清楚地知道每一根钢筋的位置、每一根管线的标高,极大减少了因误解图纸而造成的返工和质量缺陷,让施工像“搭积木”一样精准。此外,还可以实现全过程质量溯源。预制装配式构件从工厂生产、运输到现场吊装,全过程都有唯一的“身份证”(二维码或RFID标签)。扫一下码,生产日期、质量检测报告、安装人员信息一览无余。一旦未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瞬间精准追溯,责任清晰,处理高效,像给每一个建筑零件建立了终身档案。
为使施工现场更加有序,智慧工地平台还可通过AI视频监控,自动识别人员未戴安全帽、区域闯入、火灾苗头等隐患,并实时推送告警。车辆未冲洗上路、物料堆放不合规等都能被自动捕捉。这使得现场管理更加精细化、标准化,减少了因现场混乱而引发的安全和质量事故。此外,项目参建各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可以在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协同工作,信息传递零损耗、零延迟。设计变更能瞬间直达施工一线,监理的验收意见也能即时同步给所有人,消除了信息孤岛,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错误。
全省新增绿色建筑7.73亿平方米
16市将实现应用场景全覆盖
工业化、绿色化与智能建造发展密切关联、相辅相成,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有利于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增绿色建筑7.73亿平方米,建成节能建筑7.86亿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4.86亿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25亿平方米,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山东省紧紧围绕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智能建造作为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持续探索发展路径。在政策层面,山东省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同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广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大力推进山东省智能建造促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编制《山东省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目录》,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
在示范推广上,山东省举办全国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指导青岛抓好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并获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表扬;总结评估淄博、济宁、日照、德州4个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成效。指导建筑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等共同组建“山东省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公布全省100家试点企业与102个试点项目,推进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试点成果。
当前,山东智能建造领域正涌现出一批数字设计、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等新兴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提升建筑品质,更能为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山东将进一步扩大智能建造试点范围,打造区域性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提高适宜技术在大中型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占比,将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实现16市全覆盖;健全全过程闭环监管机制,持续提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的公共建筑、高品质住宅以及城市新区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加速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建筑业转型升级贡献“山东智慧”。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夏子繁 见习记者 徐晓艳
培养智能建造高技能人才
择优给予资金奖励
为加快发展智能建造,因地制宜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13部门印发《若干意见》,提出6个方面20项具体措施,呈现出四大政策创新点。在发展智能建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方面,将智能建造产业纳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对符合条件的链主企业,优先授予“齐鲁建造”品牌标识;打造数字设计、智能建造设备装备、智能生产等特色集聚区; 加大市场化资金支持,重点对集聚区内数字设计、智能建造设备装备研发及制造、智能生产等领域的优质项目,依托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集聚区内优质项目,实现“空间集聚+资金倾斜”双重赋能。
搭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应用激励场景。《若干意见》打破“产学研用”壁垒,支持建筑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围绕智能施工装备、数字化建造技术等智能建造前沿方向,搭建智能建造深度协同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将智能建造相关装备和软件纳入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推广目录的重点征集范围。加大适宜技术应用推广。扩大智能建造试点范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企业、项目申请开展省级智能建造试点,打造区域性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加强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和项目培育,对取得明显成效的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和项目在建设工程评优、评奖和信用评价中给予激励。
针对我省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缺口,支持设立专家、技能大师工作站,并给予平台资金与绩效奖补,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培养智能建造高技能人才的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并择优给予资金奖励;打造“智能设备+产业工人”新模式,在混凝土施工、塔机操作等高强度、高重复性、高风险场景优先使用人机协同方式施工,逐步从“多人一机”向“一人一机”“一人多机”转变,提高施工质效。支持企业培育自有装配式建筑、机器人施工等新型技术工人,可根据施工作业环境,创新降低意外伤害保险基础费率,通过差异化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新型技术工人培育积极性。
此外,山东还整合资金、税收、宣传等多元政策,构建全周期保障体系,资金上,提供“技改专项贷”贴息、设备更新补贴;税收上,按规定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改造贵”的实际问题。
建筑零件拥有唯一“身份证”
工人佩戴智能安全帽可监测心率
“‘智能建造’成为建筑行业发展新方向,不仅能降本增效,还能让建造更安全、质量更可靠。”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李军表示,智能建造不仅仅是技术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传统安全监管高度依赖人的经验和责任心,存在盲区和滞后性。现在,通过“BIM+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深基坑、高支模、大型机械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在塔吊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荷载、幅度、风速等数据,一旦接近临界值系统会自动报警甚至断电,将倾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工人佩戴智能安全帽,不仅可以定位,还能监测心率体温,在发生中暑或晕厥时及时报警,实现了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警”的根本转变。
除此以外,“智能建造”可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精细化管控。基于BIM技术,在动工前就在数字世界里把整个项目“盖”了一遍,提前解决了可能出现的各种管线碰撞、设计冲突问题。到了现场,工人们通过AR/AR技术,能将虚拟模型精准叠加到现实工地,清楚地知道每一根钢筋的位置、每一根管线的标高,极大减少了因误解图纸而造成的返工和质量缺陷,让施工像“搭积木”一样精准。此外,还可以实现全过程质量溯源。预制装配式构件从工厂生产、运输到现场吊装,全过程都有唯一的“身份证”(二维码或RFID标签)。扫一下码,生产日期、质量检测报告、安装人员信息一览无余。一旦未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瞬间精准追溯,责任清晰,处理高效,像给每一个建筑零件建立了终身档案。
为使施工现场更加有序,智慧工地平台还可通过AI视频监控,自动识别人员未戴安全帽、区域闯入、火灾苗头等隐患,并实时推送告警。车辆未冲洗上路、物料堆放不合规等都能被自动捕捉。这使得现场管理更加精细化、标准化,减少了因现场混乱而引发的安全和质量事故。此外,项目参建各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可以在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协同工作,信息传递零损耗、零延迟。设计变更能瞬间直达施工一线,监理的验收意见也能即时同步给所有人,消除了信息孤岛,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错误。
全省新增绿色建筑7.73亿平方米
16市将实现应用场景全覆盖
工业化、绿色化与智能建造发展密切关联、相辅相成,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有利于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增绿色建筑7.73亿平方米,建成节能建筑7.86亿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4.86亿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25亿平方米,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山东省紧紧围绕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智能建造作为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持续探索发展路径。在政策层面,山东省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同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广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大力推进山东省智能建造促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编制《山东省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目录》,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
在示范推广上,山东省举办全国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指导青岛抓好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并获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表扬;总结评估淄博、济宁、日照、德州4个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成效。指导建筑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等共同组建“山东省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公布全省100家试点企业与102个试点项目,推进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试点成果。
当前,山东智能建造领域正涌现出一批数字设计、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等新兴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提升建筑品质,更能为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山东将进一步扩大智能建造试点范围,打造区域性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提高适宜技术在大中型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占比,将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实现16市全覆盖;健全全过程闭环监管机制,持续提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的公共建筑、高品质住宅以及城市新区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加速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建筑业转型升级贡献“山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