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62家上市物企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

行业告别“跑马圈地”,物企开启“去低质化”转型
        近日,除瑞森生活服务和新城悦服务外,62家上市物企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已全部亮相。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既折射出行业从“规模狂欢”到“价值深耕”的转型进程,也显露出头部企业的领跑优势与尾部企业的重重挑战。在管面积增速显著下滑至2.97%、超三成企业毛利负增长、现金流连续两年萎缩……一系列数据背后,物业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分化与重构,而业务结构调整、科技赋能与市场化突围,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方向。“从长远来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物业行业将更加注重服务质量与科技应用。”有业内人士认为,那些顺应这一趋势,在服务、科技、业务结构上发力的企业,有望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千慧

  规模增速换挡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近日,除新城悦服务、瑞森生活服务中报延期外,62家上市物企2025年中期业绩已全面揭晓。在管规模作为物企发展的核心底盘,其增速变化直观反映行业发展阶段。据悉,2025年中期,62家上市物企在管面积增速均值仅为2.97%,与去年中期12.97%、2024年年报时7.86%的增速相比,呈现断崖式下滑,标志着行业从高速扩张的“增量时代”全面步入“存量时代”。不过,仍有企业实现规模逆势增长。例如,苏新服务以62.81%的在管面积增速位居榜首,其通过精准的区域深耕战略,在本土市场不断挖掘优质项目,实现规模高效拓展;康桥悦生活也表现不俗,在管建筑面积增长6.9%,实现上市以来的“五连增”,第三方开发商面积占比颇高,市场化拓展成果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从整体分化情况来看,根据统计数据,62家上市物企中2025年中期有20家出现在管面积负增长,这一数字较2024年年报时的7家大幅增加,反映出行业规模增长压力显著加大。具体来看,兴业物联的在管面积收缩最为明显,同比降幅达54.9%;彩生活、星悦康旅等企业也未能避免规模下滑,在管面积同比降幅均超过7%,行业内规模分化的态势进一步显现。“这些企业的困境,既源于房地产行业下行导致关联房企项目交付减少,也与自身市场拓展、项目管理不足有关,部分依赖母公司关联业务的物企,受母公司开发业务收缩影响显著,第三方市场拓展乏力的企业更难弥补规模缺口。”某头部物企负责人张明表示。

  除此之外,合约面积作为物企未来规模增长的“储备粮仓”,其变化趋势更能提前预判行业发展走向,而2025年中期的数据同样印证了行业从“扩张”向“稳质”转型的态势。据了解,在已披露数据的物企中,世茂服务合约面积同比增速仅为3.1%,较此前几年双位数的增速大幅放缓,新增储备项目明显减少;和泓服务的合约面积更是出现同比10.6%的下降,未来可转化为在管面积的项目储备进一步缩水。“物业行业靠大量签约新项目扩张的‘跑马圈地’时代已落幕,‘精耕细作’成主旋律。”张明表示,企业重心“抢项目”转至“守项目、优服务”,既升级基础服务,也借数字化优化资源,以提留存率和满意度,巩固存量市场份额。

  营收利润承压

  物企开启“去低质化”转型

  在管面积作为物企发展“基本盘”,正呈现出增速放缓的态势。这一变化背后的连锁效应逐渐显现,既直接拖慢营收增长步伐,还进一步压缩企业毛利水平,最终作用于净利润结果,从营收、毛利到净利润多方面体现出行业当下的经营压力。从具体数据来看,2025年中期62家上市物企营收增速均值仅2.4%,较去年的4.72%明显回落。其中,营收正增长的有39家,例如,滨江服务、金茂服务、众安智慧服务、京城佳业、金融街物业等,总共13家物企营收增速超过10%。但与此同时,23家企业陷入营收负增长,合景悠活、新大正等企业降幅超12%。
  
  除此之外,毛利端的压力则更为突出,36家企业毛利同比下滑,远洋服务降幅高达50%,另有17家企业降幅突破10%,盈利端承压态势愈发明显。同时,净利润层面同样喜忧参半,业绩亏损的物企有4家,较去年中报减少2家、较2024年年报减少9家,分别是力高健康生活、正荣服务、合景悠活及远洋服务。据了解,这种盈利端的普遍承压,背后有着两方面原因。首先,人工成本刚性上涨,部分企业人工成本占比超60%,叠加在管面积增速放缓推高单位项目成本,像星悦康旅就因此面临双重压力,最终毛利降幅达23.07%。其次是项目结构失衡,此前部分物企为扩规模签约大量低收费刚需住宅项目,这类项目服务溢价空间小且缴费率易波动,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后其盈利短板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现阶段行业发展现状,不少物企已开启经营策略的针对性调整与转型。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头部企业加速“去低质化”,主动退出盈利薄弱的项目。其中,中海物业、永升服务、世茂服务、金科服务等企业退出项目的面积也均超过千万平方米,通过“瘦身提质”集中资源聚焦高价值项目。而在山东,鲁商服务、诚信行物业等顺应趋势。鲁商服务退出低效项目,聚焦济南、青岛优质项目提效;诚信行物业舍弃偏远高成本项目,将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及山东核心城市倾斜,如加大济南高端写字楼投入提质。此外,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也成为降本关键,龙湖物业上线智能巡检系统,通过AI识别替代传统人工巡查,将设施维保效率提升; 招商积余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报事报修、费用缴纳等业务线上化,在压缩开支的同时优化业主服务体验,为盈利压力下的行业探索新增长空间提供了可行方向。

  现金储备续降

  政策组合拳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在经营策略调整推动降本增效的同时,现金流作为物企抵御风险、支撑转型的“生命线”,其表现也成为衡量行业韧性的重要指标。当前行业虽仍处盈利承压期,但随着低效项目剥离减少资金无效占用、数字化降本降低运营现金消耗等措施逐步落地,部分聚焦高毛利项目、回款能力强的物企,现金流状况已出现积极变化,例如滨江服务通过优化项目回款流程,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8%,为业务拓展提供了稳定资金支撑。不过,不同规模、不同业务结构的企业间仍存在明显分化。从整体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62家上市物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降至937.9亿元,同比下降5.1%,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下滑趋势。
  
  面对现金流分化与行业盈利压力,物企也在主动优化业务结构以优化经营,基础物业服务的主业地位进一步凸显。在41家连续披露数据的企业中,基础物业服务收入占比达72.4%,较去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社区与非业主增值服务占比则分别下降0.7个和1.5 个百分点。从营收规模看,2025年上半年45家物企基础物业服务营收总额达946.1亿元,同比增长8.1%。“从行业发展逻辑看,基础服务是物企的核心护城河,现阶段企业需通过持续加码品质焕新巩固竞争优势。比如,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运营流程数字化,既能将人力效率提升,又能减少服务误差。同时加强设施全生命周期维护,可提升业主的满意度。通过服务品质差异化,为缓解整体现金流压力提供关键支撑。”张明认为。
  
  较为关注的是,物企在现金流管理、业务结构优化上探索的同时,也得到了政策层面的精准呼应与有力支撑。据了解,今年以来,多部门围绕物企核心诉求密集出台政策组合拳。既有全国性专项整治规范行业秩序,也有地方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夯实发展基础;既通过城市更新政策拓宽物企服务场景,也在空置房物业费收取上探索新路径,更有外资准入政策突破为行业注入新活力。“未来,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与企业实践持续深化,两者将形成更强合力,推动物业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型,实现更稳健的发展格局。”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科技赋能与增值服务将成为物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