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教师万云获评“齐鲁最美教师”,六载援藏书写奉献答卷
雪域高原上的“教育燃灯者”

万云(左二)与藏民互助交流


万云(右一)为藏族学生颁奖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的雪顶闪耀着圣洁光芒,雅鲁藏布江的江水奔腾不息。这片土地上,有一位来自济南的教育人,用两次援藏、六年时光,将齐鲁教育的火种播撒在雪域大地,为藏区孩子点亮梦想之光。他就是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思政教师万云。在这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万云获评“齐鲁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也将继续激励他在教育沃土中躬身耕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1个月时间“问诊”县域学校
筹措660万元资金播撒教育希望
2013年,万云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迎接他的不仅是壮美的高原风光,还有严峻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彻夜难眠、缺氧胸闷……但身体的种种不适没能阻挡他的脚步。进藏仅一个多月,他便走遍了白朗县11所小学和18个村教学点,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教育现状。期间,语言不通,他就靠手势和翻译耐心沟通;交通不便,他就克服颠簸一路前行。基于实地调研,他撰写的《白朗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成为援藏中心组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走访过程中,东喜乡小学的景象让万云至今难忘。这所海拔最高、距离最偏远、人口不足百人的学校,2014年4月仍被严寒笼罩,室外风雪交加,教室里没有空调和暖气,凛冽的寒风从窗缝钻进,几个藏族孩子瑟缩在课桌后,手上的冻疮格外显眼。校长仁欧介绍,全校93名师生,六个年级各一个班,学习生活条件远不如其他乡镇学校。万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刻联系济南援藏中心组,积极争取支持,很快为学校筹集到藏毛毯、棉衣、手套等御寒物资。当师生们收到这些温暖的物品时,纷纷感慨:“东喜的天是冷的,但济南援藏干部的心是暖的。”此后,每学期万云都会专程到东喜乡小学看望师生,听课、查看食堂和宿舍。仁欧校长常开玩笑说:“万云书记常来,东喜的孩子们就不会辍学。”
2013—2016年的三年援藏时光里,万云始终奔波在推动白朗县教育发展的路上。他多方奔走、牵线搭桥,累计引入660多万元资金投入当地教育;组织3批50多名白朗县干部、教师赴山东培训,助力提升当地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发起“鲁藏情深”夏令营,让30名藏族师生走进济南,这也是济南援藏首次开展学生层面的汉藏交流活动。他还坚持“服务师生,提升品质”的办学理念,为白朗中学制定涵盖党建、德育、教学等各层面的8项规章制度,培养5名年轻教师成为学校干部储备人才。2014年7月,白朗县中学在日喀则市18个区县中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书写了当地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再赴高原执掌齐鲁高中
“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教师成材
2022年,山东援藏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项目——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竣工。时年50岁的万云再次主动请缨,二次踏上雪域高原,担任该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打造一所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校园”,这是万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再次入藏,高原反应依旧强烈,但他迅速调整状态,带领援藏团队制定出齐鲁高中援藏三年规划,为学校发展明确了方向。
“老西藏”精神是万云的行动指南。他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鲁藏一家亲,共植同心林”活动中,汉藏教师共同种下象征友谊的树苗,增进彼此情谊;“我为学校献言献策”主题活动,激发党员教师的责任意识;党员示范岗、党员进宿舍、党员示范课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听党召唤,爱在高原”成为齐鲁高中援藏教师团队的精神信条。他还将“鲁藏同心”确立为学校办学理念,用实干与真情赢得了当地师生的认可与信赖。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万云深知,要推动藏区教育长远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齐鲁高中有133名教师,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68名,占比超过一半。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2022年下半年推出“一个青蓝工程、三个培养平台、六大板块”的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青蓝工程”通过山东援藏教师与当地青年教师结对帮扶,以“师带徒、传帮带”的形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传递下去。同时,学校打造行政管理干部培养、学科教学专业素质培养、思政德育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培养三大平台,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此外,依托集团化办学资源优势,学校开展名师讲堂,组织鲁藏两地教师开展主题培训沙龙,搭建起跨地域的教育交流桥梁。
来自仲巴县的巴斌国老师,通过选调考试进入齐鲁高中任教并担任学生服务中心主任,初到学校时,面临着环境和学段的双重适应难题。在“青蓝工程”帮扶下,万云通过谈心谈话、工作指导,还为他搭建内地线上德育研讨交流平台。在万云的帮助下,巴斌国立足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主题教育,创新开展德育工作,逐步形成了“讲文明,爱生活”的齐鲁高中德育特色,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创设“齐鲁讲堂”深耕交流交融
“发现每一个”点亮学生未来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唤醒。”这是万云的教育理念。初到齐鲁高中时,他发现孩子们纯真善良,却普遍羞涩拘谨。为了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拓宽他们的视野,“齐鲁讲堂”应运而生。首讲由王宝松老师以“古人穿衣”为题,将传统文化与趣味知识相结合,深深吸引了学生,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走廊、地板上都坐满了听课的孩子。此后,万云广泛动员校内教师、联系社会各界人士,为学生带来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心理法治等多个领域的讲座。他还亲自为讲堂撰写推介词:“听最有趣的人生,看不一样的世界。齐鲁高中大讲堂,带你走进诗和远方。”截至目前,“齐鲁讲堂”已举办二十多期,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子的心田。
除了“齐鲁讲堂”,万云还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发展兴趣的平台。书法、手工、篮球、科技等社团如格桑花般在校园绽放。高二年级学生格桑央拉对汉字书法情有独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她总是第一个冲进书法教室练习。然而,一个寒假后,她却向书法老师提出不再继续学习,原因是家长担心练习书法影响学业。万云得知后,立刻找到格桑央拉,耐心向她讲解合理安排时间、练习书法对陶冶情操的益处,还邀请她的家长来学校参观社团活动。当家长看到学校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让孩子变得更加快乐、开朗时,不禁感慨:“没想到咱们学校安排了这么多的社团活动,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开朗,咱们济南的校长就是有办法。”最终,格桑央拉得以重返书法社团。2024年4月,她代表学校参加“书香珠峰”活动,现场挥毫泼墨,精湛的书法技艺成为全场焦点。“老师,我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夸奖!我想继续学下去!”曾经羞涩的女孩,如今自信开朗,在书法的世界里找到了人生的新可能。
在万云的带领下,齐鲁高中全体教职工立足课堂提质量、立足教研增实效、立足检测强能力,全力助力高三学生科学备考。2023年高考,该校首届毕业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孩子们怀揣梦想走进理想中的高等学府。同年7月,启用不满一年的齐鲁高中获评西藏自治区示范高中,实现了学校发展的跨越式突破。
“支持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这是教育援藏的目标,也是万云的行动方向。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万云带领援藏教师团队,两次奔赴山东省对口支援区县和日喀则市边境县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他们根据当地学校需求,提供订单式服务,内容涵盖学校党建、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学校德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受农牧区中小学的欢迎。在一次次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万云和他的团队为西藏教育在立德树人、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等领域探索出了新路径,展现了济南教育援藏的新实力。
从济南到西藏,跨越的是千山万水;从第一次援藏到第二次坚守,不变的是教育初心。万云用六年时光,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奉献与担当。在济南教育系统,还有许多像万云一样的支教教师,他们带着“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信仰,带着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的理想,把山东精神带到西藏,让济南教育的光芒在高原闪耀,为藏区孩子的未来照亮前行的道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1个月时间“问诊”县域学校
筹措660万元资金播撒教育希望
2013年,万云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迎接他的不仅是壮美的高原风光,还有严峻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彻夜难眠、缺氧胸闷……但身体的种种不适没能阻挡他的脚步。进藏仅一个多月,他便走遍了白朗县11所小学和18个村教学点,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教育现状。期间,语言不通,他就靠手势和翻译耐心沟通;交通不便,他就克服颠簸一路前行。基于实地调研,他撰写的《白朗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成为援藏中心组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走访过程中,东喜乡小学的景象让万云至今难忘。这所海拔最高、距离最偏远、人口不足百人的学校,2014年4月仍被严寒笼罩,室外风雪交加,教室里没有空调和暖气,凛冽的寒风从窗缝钻进,几个藏族孩子瑟缩在课桌后,手上的冻疮格外显眼。校长仁欧介绍,全校93名师生,六个年级各一个班,学习生活条件远不如其他乡镇学校。万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刻联系济南援藏中心组,积极争取支持,很快为学校筹集到藏毛毯、棉衣、手套等御寒物资。当师生们收到这些温暖的物品时,纷纷感慨:“东喜的天是冷的,但济南援藏干部的心是暖的。”此后,每学期万云都会专程到东喜乡小学看望师生,听课、查看食堂和宿舍。仁欧校长常开玩笑说:“万云书记常来,东喜的孩子们就不会辍学。”
2013—2016年的三年援藏时光里,万云始终奔波在推动白朗县教育发展的路上。他多方奔走、牵线搭桥,累计引入660多万元资金投入当地教育;组织3批50多名白朗县干部、教师赴山东培训,助力提升当地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发起“鲁藏情深”夏令营,让30名藏族师生走进济南,这也是济南援藏首次开展学生层面的汉藏交流活动。他还坚持“服务师生,提升品质”的办学理念,为白朗中学制定涵盖党建、德育、教学等各层面的8项规章制度,培养5名年轻教师成为学校干部储备人才。2014年7月,白朗县中学在日喀则市18个区县中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书写了当地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再赴高原执掌齐鲁高中
“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教师成材
2022年,山东援藏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项目——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竣工。时年50岁的万云再次主动请缨,二次踏上雪域高原,担任该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打造一所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校园”,这是万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再次入藏,高原反应依旧强烈,但他迅速调整状态,带领援藏团队制定出齐鲁高中援藏三年规划,为学校发展明确了方向。
“老西藏”精神是万云的行动指南。他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鲁藏一家亲,共植同心林”活动中,汉藏教师共同种下象征友谊的树苗,增进彼此情谊;“我为学校献言献策”主题活动,激发党员教师的责任意识;党员示范岗、党员进宿舍、党员示范课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听党召唤,爱在高原”成为齐鲁高中援藏教师团队的精神信条。他还将“鲁藏同心”确立为学校办学理念,用实干与真情赢得了当地师生的认可与信赖。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万云深知,要推动藏区教育长远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齐鲁高中有133名教师,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68名,占比超过一半。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2022年下半年推出“一个青蓝工程、三个培养平台、六大板块”的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青蓝工程”通过山东援藏教师与当地青年教师结对帮扶,以“师带徒、传帮带”的形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传递下去。同时,学校打造行政管理干部培养、学科教学专业素质培养、思政德育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培养三大平台,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此外,依托集团化办学资源优势,学校开展名师讲堂,组织鲁藏两地教师开展主题培训沙龙,搭建起跨地域的教育交流桥梁。
来自仲巴县的巴斌国老师,通过选调考试进入齐鲁高中任教并担任学生服务中心主任,初到学校时,面临着环境和学段的双重适应难题。在“青蓝工程”帮扶下,万云通过谈心谈话、工作指导,还为他搭建内地线上德育研讨交流平台。在万云的帮助下,巴斌国立足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主题教育,创新开展德育工作,逐步形成了“讲文明,爱生活”的齐鲁高中德育特色,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创设“齐鲁讲堂”深耕交流交融
“发现每一个”点亮学生未来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唤醒。”这是万云的教育理念。初到齐鲁高中时,他发现孩子们纯真善良,却普遍羞涩拘谨。为了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拓宽他们的视野,“齐鲁讲堂”应运而生。首讲由王宝松老师以“古人穿衣”为题,将传统文化与趣味知识相结合,深深吸引了学生,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走廊、地板上都坐满了听课的孩子。此后,万云广泛动员校内教师、联系社会各界人士,为学生带来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心理法治等多个领域的讲座。他还亲自为讲堂撰写推介词:“听最有趣的人生,看不一样的世界。齐鲁高中大讲堂,带你走进诗和远方。”截至目前,“齐鲁讲堂”已举办二十多期,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子的心田。
除了“齐鲁讲堂”,万云还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发展兴趣的平台。书法、手工、篮球、科技等社团如格桑花般在校园绽放。高二年级学生格桑央拉对汉字书法情有独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她总是第一个冲进书法教室练习。然而,一个寒假后,她却向书法老师提出不再继续学习,原因是家长担心练习书法影响学业。万云得知后,立刻找到格桑央拉,耐心向她讲解合理安排时间、练习书法对陶冶情操的益处,还邀请她的家长来学校参观社团活动。当家长看到学校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让孩子变得更加快乐、开朗时,不禁感慨:“没想到咱们学校安排了这么多的社团活动,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开朗,咱们济南的校长就是有办法。”最终,格桑央拉得以重返书法社团。2024年4月,她代表学校参加“书香珠峰”活动,现场挥毫泼墨,精湛的书法技艺成为全场焦点。“老师,我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夸奖!我想继续学下去!”曾经羞涩的女孩,如今自信开朗,在书法的世界里找到了人生的新可能。
在万云的带领下,齐鲁高中全体教职工立足课堂提质量、立足教研增实效、立足检测强能力,全力助力高三学生科学备考。2023年高考,该校首届毕业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孩子们怀揣梦想走进理想中的高等学府。同年7月,启用不满一年的齐鲁高中获评西藏自治区示范高中,实现了学校发展的跨越式突破。
“支持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这是教育援藏的目标,也是万云的行动方向。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万云带领援藏教师团队,两次奔赴山东省对口支援区县和日喀则市边境县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他们根据当地学校需求,提供订单式服务,内容涵盖学校党建、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学校德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受农牧区中小学的欢迎。在一次次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万云和他的团队为西藏教育在立德树人、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等领域探索出了新路径,展现了济南教育援藏的新实力。
从济南到西藏,跨越的是千山万水;从第一次援藏到第二次坚守,不变的是教育初心。万云用六年时光,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奉献与担当。在济南教育系统,还有许多像万云一样的支教教师,他们带着“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信仰,带着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的理想,把山东精神带到西藏,让济南教育的光芒在高原闪耀,为藏区孩子的未来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