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深耕蔚蓝,共谋海洋繁荣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
9月8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幕 记者 张效嘉 摄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青岛消息 9月8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幕。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名涉海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等嘉宾齐聚,重点聚焦海洋经济、科技、综合治理、文化等领域,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深耕蔚蓝,共谋海洋繁荣。
  
  本次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海洋局承办,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执行,以“从蔚蓝到未来—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共建美丽丰盈的海洋”为主题,设立“1+1+4+5”11个板块活动,即开幕式暨主论坛、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四个平行论坛和五项特色活动,覆盖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相关议题,以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治理、绿色航运转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深海资源开发、海洋青年人才培育等方向。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大赛青岛国际邀请赛、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3个国际培训班、“一笔一世界·一墨一海洋”国际书画展五项活动同期举行。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在致辞中表示,海洋面临过度及非法捕捞、塑料污染、生态恶化等突出挑战,海洋具备强大韧性,推动可持续海洋经济需融入“再生”理念。他强调,国际社会需持续推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简称BBNJ协定)等具体举措。他对中国加入《港口国措施协定》及成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表示感谢,并呼吁深化全球合作,落实“2030年前保护管理至少30%海洋及沿海区域”的“30×30”目标,期待在2028年第四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构建全球生态文明。
  
  开幕式上,多项重要成果集中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维达尔·海尔格森宣布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首个城市合作平台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为全球沿海城市参与海洋治理提供制度化协作城市实践样本。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发布《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从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六个维度,量化呈现我国海洋发展态势,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夯实数据根基,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兼具数据支撑与实践价值的公共产品。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局长雷波发布《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依托“陆海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展现大湾区典型生态保护成效与跨区域治理经验,以科技赋能生态、兼顾发展与民生的思路,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春波和中外青年代表共同发布《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倡议书》,号召全球海洋青年勇担使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聚焦创新突破海洋科技,促进互鉴传承海洋文明,践行绿色守护海洋生态,深化协作推动海洋发展,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守护蓝色家园注入青春动能。
  
  主论坛环节,中外嘉宾围绕海洋发展关键议题发表主旨演讲。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在报告中系统梳理我国经略海洋实践成效,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构建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的思考。以陆海统筹、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呼应全球气候治理与资源开发共同需求,深化蓝色伙伴关系,助力国际社会共筑美丽丰盈海洋、实现共同繁荣。马尔代夫渔业和海洋资源部国务部长阿姆扎特·艾哈迈德聚焦小岛屿国家命运与海洋命运共戚的根本特质,呼吁加强海洋气候适应能力建设,通过国际协作推进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共建绿色智能、具有韧性的全球可持续蓝色经济。华为公司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总裁李俊风围绕海洋数智化建设,分享以鸿蒙、5G-A+卫星等技术破解海洋痛点、搭架构并以AI赋能场景的企业实践。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巍聚焦海洋生态治理,分享借数字场景联动公众、建蓝碳体系促成认购及打造生物多样性园区的探索。腾讯公司同时释放重磅公益信号,开创“游戏流量反哺海洋生态、数字场景激活公众参与”的双向赋能范式,新发布的游戏《和平精英》“夏日海豚岛”版本产生的公益价值将直接落地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环保领域,为全球海洋环保提供“技术+公益+在地化”的实践范例。
  
  作为国家批准山东省保留举办的3个省部级论坛之一,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是继2024年首次整合“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与“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活动”升级后,第二次成功举办,这标志着论坛进入常态化、机制化运作新阶段。通过部省市区四级联动,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联合国相关机构及涉海国际组织代表密集参会,将山东实践深度融入全球海洋治理,成为山东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将深化部省市协同机制,将论坛打造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海洋合作枢纽,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海洋合作,强化与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衔接,聚焦深海资源开发、绿色航运、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等海上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实施海洋科技重大项目和工程、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打造海洋经济区域增长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推动形成“科技突破—产业集聚—治理共享”良性循环,为建设和平之海、繁荣之海提供中国实践样本。

  ◎本版撰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聚焦】
  
  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9月8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在青岛举办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发布了《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我国海洋领域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六个方面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估,指数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指数值为100。《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为129.7,比上年增长2.9%,海洋发展稳中提质,海洋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生保障能力持续提高。2024年经济民生指数为133.0,比上年增长3.1%。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海洋经济稳中向好。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比上年增加0.5千克,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改善。
  
  二是科技创新效能不断提升。2024年科技创新指数为135.2,比上年增长2.6%。2024年,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支撑有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海洋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国产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在西太平洋完成4000米级海试。
  
  三是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2024年生态环境指数为126.6,比上年增长2.4%。2024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83.7%,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十四五”以来,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超400千米、滨海湿地超3.1万公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有序推进。
  
  四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2024年资源利用指数为128.2,比上年增长2.8%。经核实,2024年新增用海面积比上年增长15.6%,有效保障油气、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用海需求,海洋空间资源要素保障持续加强。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近30%,海洋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海水淡化日产能力比上年增长13.2%,海水资源利用规模持续增加。
  
  五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2024年开放水平指数为128.7,比上年增长3.0%。2024年,海运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9%,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比上年增长6.3%,沿海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总额的80%左右,国际贸易投资稳健发展。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6.9%,国际航运货物量稳中有升。
  
  六是海洋领域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高。2024年综合管理指数为121.6,比上年增长3.3%。2024年,我国发布海洋灾害预警315期,开源发布妈祖系列自主海洋环流和海浪数值模式,海洋预警预报水平不断提升。制定的现行有效涉海标准比上年增长14.8%,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主办国家级涉海国际会议和培训人次比上年增长23.0%,海洋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