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等风来更要乘风去

济南高新区谱写工业强市发展新篇章

济南高新区在“工业强市”建设中交出亮眼答卷
点击查看原图
        2025年9月4日,济南市举行的“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济南高新区专场上,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福涛公布高新区推进建设“工业强市”的亮眼答卷: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达27.5%,以全市1/7的规上工业企业贡献了全市超1/4的工业产值。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主力军”和工业第一大区,济南高新区不仅敏锐捕捉发展机遇“等风来”,更以主动作为的担当“乘风而上”,坚决贯彻落实济南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以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抓手,凝心聚力推进“三次创业”,在工业强市建设中展现出“高新”担当。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见习记者 杜天宇

  乘风筑基

  工业大盘稳中有进量质齐升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济南高新区始终坚持大抓工业的鲜明导向,凝聚齐抓工业的强大合力,以政策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业经济底盘持续夯实,实现“量质”齐升,筑牢工业发展根基。
  
  作为济南市工业第一大区,济南高新区“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量超800亿元,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5%、超全市平均水平2倍以上,规上工业营收和利润总量实现全市“双第一”。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分别领先全国、全省17.1、15.8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8%,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6.8、14.8个百分点。
  
  企业梯队培育成效显著。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与“初创企业—瞪羚—独角兽”双轨培育体系,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700家,专精特新+瞪羚企业超2200家,“小巨人”企业达7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保持在400家以上。临工重机作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宽体矿用车连续10年全球销量第一,高空作业设备跻身全球前十,目前,临工重机正规划建设数字化工厂二期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占地22.63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智能制造新标杆。
  
  项目驱动成为增长核心引擎。弗迪电池项目实现连续稳定满产运行,汇川技术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近400亿元,30余个项目入选省级技术改造重点导向目录。当前,齐鲁制药超大规模制剂等200余个在建项目加速推进,100余个拟建项目即将开工。高新区建立“要素等项目”保障机制,通过“部门+园区”服务模式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总量做大、质量提升。

  乘风提质

  产业体系提档升级主导未来

  在工业发展的浪潮中,高新区不仅追求规模的扩张,更注重产业质的提升。围绕全市“13+34”标志性产业链,高新区聚焦11条主阵地产业链实施“一链一策”精准强链,推动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未来产业加快成长,构建起多元协同、优势凸显的现代工业体系。
  
  三大主导产业始终是高新区工业发展的“顶梁柱”。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形成软件与硬件协同发展格局,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超500亿元,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突破1500亿元,浪潮服务器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车规级芯片、光掩膜版等集成电路关键环节加速突破,高端软件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集群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装备与新能源装备双轮驱动。激光装备、智能机器人集群快速发展,矿机产品销量全球第一;新能源装备形成“五能两新”体系,产业规模占全市四成以上。生物医药领域依托齐鲁制药、恒瑞医药、华熙生物、福瑞达、冠龙等龙头企业,在创新药物、医美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连续两年获批上市一类新药,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保持全国开发区前十位。
  
  未来产业的加速布局,让高新区抢占了工业发展的“新赛道”。高新区未来产业成立未来产业联盟,发布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创新应用场景及典型案例。量子信息产业实现通信、测量、计算全领域布局,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空天信息产业聚链成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占全市60%,集聚企业280余家;细胞与基因产业创下多项国内外“最大”“最早”纪录;新一代工业软件、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实现多点开花。

  乘风致远

  数智转型赋能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强市的征程中,高新区坚持向智而行、向绿而兴,打造“智改数转”示范区与绿色工业园区。3个集群入选首批省数字产业集群,4家企业获评省数字产业先锋企业,7个省级“产业大脑”落地,近三年认定首版次软件318个、首件套电子产品20个,5G基站超5000处,51家企业获评省“晨星工厂”,31家企业获评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4个项目入选省级“工赋百景”试点,临工重机数字化工厂一期项目获省长质量奖,二期项目将深化智能制造少人化无人化改造。
  
  绿色制造体系梯度培育成效显著。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工厂6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8家,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保持国家高新区领先水平。2025年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度培育机制,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源网荷储一体化与零碳园区建设探索初见成效,工业绿色微电网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实现能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创城、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等高端平台加速建设,“电磁橇”等科学装置成功运行,新重组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6家、市重点实验室110余家,聚集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14家。累计培育6家独角兽企业、6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10家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000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量子通信、电磁驱动、基因编辑等领域获国际领先成果,2024年,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18项,2项成果入选“山东十大科技创新成果”;2025年,获评山东省技术发明奖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分别占全省的12.5%、6.32%。
  
  2025年是济南市“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决胜收官之年,也是高新区“三次创业”加速之年。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高新区将持续直面挑战,系统谋划,勇当工业强市“排头兵”:建强产业链群推动能级跃升,布局制造业中试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培育“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坚持项目为王,培强增长潜力,深化产业链招商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完善“1+N+X”产业政策体系,提升“园区通”平台功能,做优服务专员制度。
  
  在这场工业强市的壮阔征程中,济南高新区正以“等风来更要乘风去”的进取姿态,以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的坚定决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智融合为动能、以绿色低碳为底色,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为强省会建设贡献“高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