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历城区鲍山街道

中医研学让千年国粹“活”起来

        商报济南消息 当汉服裙摆拂过药香弥漫的桌案,当稚嫩的指尖触碰到带着温度的拔罐器,一场穿越千年的中医文化之旅,在历城区鲍山街道幸福里社区悄然开启。近日,围绕“幸福邻聚里”党建品牌,携手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针灸推拿门诊与鲍山街道社工站,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研学体验小课堂”主题活动。孩子们走进中医世界,穿汉服、识药材、做香囊,在学习中感受国粹魅力,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沉浸式解锁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尚未正式开始,社工们已忙着为孩子们换上宽袍广袖的传统汉服——给女孩们梳理发髻、簪上精致发簪,帮男孩们整理衣襟、调整腰带。社工边忙活边讲解汉服款式与传统礼仪,孩子们摸着衣料上的纹路,对着镜子互相打量,眼里满是好奇与期待,“小小中医传人”的氛围感瞬间拉满。随后,身着汉服的孩子们整齐列队,在古韵悠扬的背景音乐中合影,一袭汉服,不仅承载着礼仪之美,更拉近了孩子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为本次中医之旅注入满满的仪式感。
  
  活动开始后,医生首先为孩子们开展中医知识科普。孩子们都听得十分认真投入,还会时不时举手追问。随后的拔罐技术体验环节,社工与孩子们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简单体验,了解“以负压通经络”的原理。孩子们还通过观察、触摸、闻香等方式,近距离辨识各种常见中草药,了解它们的药用价值与生活妙用。
  
  最热闹的当数中药香囊制作环节。医生给孩子们科普了香囊的历史典故,还逐一讲解每种中药材的名称、外形特征及药用功效,帮助孩子们认识中药材。在制作香囊时,社工巡回指导,耐心帮助孩子们完成辨认药材、艾绒填充等步骤。“我要多装些艾草,送给妈妈防蚊子。”一名小女孩小心翼翼地将药材装进香囊袋,系上彩绳后举起来展示给小伙伴看,脸上满是成就感。不一会儿,一个个绣着花纹的香囊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活动室里飘着淡淡的药香,也装满了收获的喜悦。

  “这次活动不是简单的‘看和听’,而是让孩子们‘做和感’。”鲍山街道社工站工作人员表示。本次中医研学小课堂,将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看、听、做、感”中走近中医、了解中医,既让孩子们学到了健康养生知识,也在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接下来,鲍山街道社工站和幸福里社区将持续推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文化的惠民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为辖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见习记者 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