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四年跨越式发展迈向“十年成势”

济南起步区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点击查看原图
        8月28日,济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济南起步区专场举行,介绍济南起步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落地实施的有关情况。近年来,起步区在重大项目导入、产业链群构建、科技创新突破和数实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邓家钰

  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四年多来,起步区以项目、投资、链群、数智为支撑,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2021—2024年,直管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1.7%;2025年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9%,工业投资增长29.5%,在体量不断壮大的基础上,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大力推动鼎点激光、温声玻璃等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扩产增效。
  
  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综合经济指标攀升。四年来,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6%。2025年1—7月,起步区1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位居全市前列,对省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成为济南北部经济发展核心引擎。

  优质产业建链成群

  起步区坚守实体经济,重点发力新能源装备制造,落地省市级重大项目,新培育主导产业累计贡献产值近千亿元,成为“工业强市”硬核支撑。
  
  为保障项目推进,起步区出台《进一步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服务机制工作方案》,2025年1—7月,18个省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85.7%,33个市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84.8%。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建成100MW中试量产线,技术水平达到行业一流,填补了长江以北平米级钙钛矿光伏电池研发制造领域空白;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三条生产线有序运行,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至鲁豫冀多省。
  
  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作为基地建设主体,2021年12月在起步区注册,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质子膜等核心技术自主化。其水冷车用、发电及空冷系列产品覆盖多功率范围,应用于交通、供能等领域,已投用五十余台氢能渣土车、环卫车,推广百台氢能冷链物流车,推进氢储能等应用。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起步区扎实推进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相融互促,通过打造创新平台、汇聚要素、布局未来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制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获批省级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试点,建成500千伏先行变电站等设施,推进光伏、地热能利用,筑牢绿色底色。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中科系院所、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济南基地,落地国际首台高空模拟细分领域试验平台装置。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等领域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和产业化。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共建的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启动“森蓝港”绿色科技元宇宙发布空间建设,加快推进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汇聚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瞪羚企业74家;累计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0余项,辖区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持续提升。引入院士团队2个,新增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5人,硕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80人,青年人才4000余人,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把谋划未来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编制《未来产业发展及未来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5200亩山东未来产业园,力争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空间载体,助力济南形成未来产业先导区。

  数实融合加力提速

  起步区坚持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工业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高标准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1792个,实现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积极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工作,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
  
  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累计为3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激光装备产业大脑入选山东省2024年度“产业大脑”建设试点。
  
  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以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为核心载体,依托链主企业,目前已孵化服务电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中小企业近700家,新动能加速集聚。
  
  下一步,起步区将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持续聚焦“5+2”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引育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好的优质项目,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