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运“摆渡人”的滚烫坚守








临近暑期末,天气依然炎热,清晨的济南还未进入“蒸笼”模式,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已踏上了G275次高铁。本次列车由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客运段高铁二队值乘服务,跟随本次列车的乘务组,记者开启了一场往返济南与广州的深度体验——从齐鲁大地的晨光到江南水乡的绿意,再到南海之滨的暮色,在炎炎夏日中,见证暑运高峰里铁路人的辛苦与欢笑。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姮 见习记者 葛金龙
特别的“南来北往”
“春运大家都熟,可暑运的压力也一点不小。”济南客运段高铁二队李磊书记的话,记者在踏上列车后有了真切体会。
今年暑运从7月1日持续至8月31日,与春运相比,是一场“更持久的硬仗”,乘务员经常要连值两天半班才能真正休息,有些班组晚上11点收车,第二天凌晨5点就得起床备车,身体与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G275次是这场“硬仗”里的“重点兵”,此趟列车全程2647公里,要跑804分钟、经18个站,从青岛出发后,途经济南、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最终抵达广州南站,承载着自北向南旅途的广大游客。
记者注意到,车厢里的客流格外复杂,有席地而坐的务工人员,有拖着一两件行李箱的学生,还有带着孩子的探亲家庭。“人员复杂了,突发情况就多,比如坐过站、丢行李,我们得时刻盯着。”8月22日的值乘列车长车方宁说。
13小时“站立式工作”
早上8点,记者跟随乘务组在济南站上车后,略作调整,便跟随车车长巡视车厢。不一会儿,列车路过颠簸路段,只见他大步流星,丝毫不受列车摇晃影响,一边走着,一边大喊“注意安全,小心行李”,也会小声地跟玩手机的小孩说:“音量开小一点,不要影响到其他乘客。”走着快,手也快,拽一拽歪了的靠背头,扶一扶上边的行李。不知不觉,当记者还在为列车的摇晃而挣扎时,随车车长已然走到了车厢的另一头,帮助旅客托举行李。
“这才刚开始,一天要巡十几圈。”据悉,从青岛到广州的13个小时里,乘务员大部分时间都在站立,本该属于他们的休息座,只要有旅客需要,都会主动让出。“不忍心啊,有的旅客买不上坐票,还带着孩子、提着行李,比我们累。”年轻的乘务员小梁说。
有些乘务员很年轻,最小的只有21岁,刚上岗3个月就迎来暑运,大家来自天南地北,远的有东北的,近的有济南、泰安的,在当日值乘的列车长车方宁的带领下,他们养成了同样的“职业习惯”——号称“三不闲”。
这“三不闲”分别为:腿不闲,不管有事没事,多在车厢里转转;嘴不闲,巡视车厢的时候,多几句安全提醒,遇到独自一人的小孩,多关心关心;手不闲,看到摆放不合适的行李,顺手调整一下,看到接开水的旅客,主动帮帮忙。
乘务组都是全能选手
记者跟随G275次高铁抵达广州后,第二日跟随G276次高铁返回山东,该列车值乘班组由车长杨亮亮带队。自南向北的旅客依然很多,在午饭间隙,杨车长终于有时间跟记者聊上几句。
据杨车长描述,之前有一次,车厢里有乘客突发癫痫,浑身抽搐、口吐白沫,很多人围着看。他第一时间冲过去,疏散人群,让乘务员广播找大夫,自己则按救护流程帮乘客侧卧、解开衣领,又从药箱里拿出备用物品。最终,在大夫和他的配合下,乘客逐渐恢复了意识。
杨车长还提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在暑运里较常见,心脏不适、哮喘发作都曾遇到。“我本人就是红十字救护员讲师,具备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技能,规定是每辆车上至少有两名乘务员是红十字救护员,所有乘务员都要定期参加急救培训。”
除了“临时大夫”,列车长还是“应急军师”。列车刚过一个站点,就有一对母女找了过来,她们本应在许昌下车,不小心坐过站。列车长把她们领到办公区,先安抚情绪:“别担心,肯定帮你们解决。”为了让她们宽心,他还拿出近期的客运记录,“你看,坐错车、丢行李的事常有,我们可以帮助解决。”到下一站后,他一边叮嘱“别忘了行李”,一边把母女送下车,帮她们联系上站台的工作人员。
事情总是成对出现,过了一会儿,一名乘客突然发现换乘的票买错了,下车后要去另一个站换车,间隔很短,不知道怎么办。列车长了解情况后,帮她查询车次,买了一张时间刚好来得及的去汉口的票。
酷暑里的“暖心后盾”
伴随着车辆的摇晃和轰鸣声,即使是长时间坐着,记者也觉得身体有点不适,便跟着乘务员去接站。列车内有凉爽的空调、恒定的温度,而车外是30多度的天气,冷暖交替,几次下来,记者的胃里多少有点翻涌,本以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终败下阵来。
据列车长杨亮亮介绍,集团公司、段党委、车队长期关心职工。天气炎热,就购买冷饮、雪糕,每天熬制绿豆汤,给职工消暑;谁家里有急事,父母住院,跟车队说一声,党员突击队的休班党员、车长都会主动帮忙照料;异地职工多,就安排单身公寓,能洗澡、能洗衣,还设了免费干洗服务站。
这辆列车的乘务员大多是00后,最小的只有21岁,在管理这群年轻的乘务员团队时,车队还格外注重“融入感”。列车长车方宁平时喜欢骑着摩托车转悠,见的地方多,便经常带着同事们去一些有趣的农家乐团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列车长杨亮亮的方式更“新潮”一些,通过玩游戏、打篮球的方式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参加工作前觉得领导都很严肃,现在发现他们很懂我们,工作起来也顺利得多。”刚上岗3个月的乘务员小刘说。
去时,临近晚上8点的时候,G275次列车抵达广州南站,回程,晚上7点40分,列车又抵达青岛站。抵达终点后,乘务员们都是简单吃过饭就准备休息,因为要迎接次日的值乘工作——凌晨5点半起床,6点站在站台接车,又开启新一轮的忙碌。
暑运的平安顺畅离不开这群“摆渡人”的辛勤付出,他们是铁路线上的“平凡英雄”,用“钢筋铁腿”丈量距离,用“柔软心”传递温度,守护着每一位旅客的团圆与平安。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姮 见习记者 葛金龙
特别的“南来北往”
“春运大家都熟,可暑运的压力也一点不小。”济南客运段高铁二队李磊书记的话,记者在踏上列车后有了真切体会。
今年暑运从7月1日持续至8月31日,与春运相比,是一场“更持久的硬仗”,乘务员经常要连值两天半班才能真正休息,有些班组晚上11点收车,第二天凌晨5点就得起床备车,身体与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G275次是这场“硬仗”里的“重点兵”,此趟列车全程2647公里,要跑804分钟、经18个站,从青岛出发后,途经济南、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最终抵达广州南站,承载着自北向南旅途的广大游客。
记者注意到,车厢里的客流格外复杂,有席地而坐的务工人员,有拖着一两件行李箱的学生,还有带着孩子的探亲家庭。“人员复杂了,突发情况就多,比如坐过站、丢行李,我们得时刻盯着。”8月22日的值乘列车长车方宁说。
13小时“站立式工作”
早上8点,记者跟随乘务组在济南站上车后,略作调整,便跟随车车长巡视车厢。不一会儿,列车路过颠簸路段,只见他大步流星,丝毫不受列车摇晃影响,一边走着,一边大喊“注意安全,小心行李”,也会小声地跟玩手机的小孩说:“音量开小一点,不要影响到其他乘客。”走着快,手也快,拽一拽歪了的靠背头,扶一扶上边的行李。不知不觉,当记者还在为列车的摇晃而挣扎时,随车车长已然走到了车厢的另一头,帮助旅客托举行李。
“这才刚开始,一天要巡十几圈。”据悉,从青岛到广州的13个小时里,乘务员大部分时间都在站立,本该属于他们的休息座,只要有旅客需要,都会主动让出。“不忍心啊,有的旅客买不上坐票,还带着孩子、提着行李,比我们累。”年轻的乘务员小梁说。
有些乘务员很年轻,最小的只有21岁,刚上岗3个月就迎来暑运,大家来自天南地北,远的有东北的,近的有济南、泰安的,在当日值乘的列车长车方宁的带领下,他们养成了同样的“职业习惯”——号称“三不闲”。
这“三不闲”分别为:腿不闲,不管有事没事,多在车厢里转转;嘴不闲,巡视车厢的时候,多几句安全提醒,遇到独自一人的小孩,多关心关心;手不闲,看到摆放不合适的行李,顺手调整一下,看到接开水的旅客,主动帮帮忙。
乘务组都是全能选手
记者跟随G275次高铁抵达广州后,第二日跟随G276次高铁返回山东,该列车值乘班组由车长杨亮亮带队。自南向北的旅客依然很多,在午饭间隙,杨车长终于有时间跟记者聊上几句。
据杨车长描述,之前有一次,车厢里有乘客突发癫痫,浑身抽搐、口吐白沫,很多人围着看。他第一时间冲过去,疏散人群,让乘务员广播找大夫,自己则按救护流程帮乘客侧卧、解开衣领,又从药箱里拿出备用物品。最终,在大夫和他的配合下,乘客逐渐恢复了意识。
杨车长还提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在暑运里较常见,心脏不适、哮喘发作都曾遇到。“我本人就是红十字救护员讲师,具备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技能,规定是每辆车上至少有两名乘务员是红十字救护员,所有乘务员都要定期参加急救培训。”
除了“临时大夫”,列车长还是“应急军师”。列车刚过一个站点,就有一对母女找了过来,她们本应在许昌下车,不小心坐过站。列车长把她们领到办公区,先安抚情绪:“别担心,肯定帮你们解决。”为了让她们宽心,他还拿出近期的客运记录,“你看,坐错车、丢行李的事常有,我们可以帮助解决。”到下一站后,他一边叮嘱“别忘了行李”,一边把母女送下车,帮她们联系上站台的工作人员。
事情总是成对出现,过了一会儿,一名乘客突然发现换乘的票买错了,下车后要去另一个站换车,间隔很短,不知道怎么办。列车长了解情况后,帮她查询车次,买了一张时间刚好来得及的去汉口的票。
酷暑里的“暖心后盾”
伴随着车辆的摇晃和轰鸣声,即使是长时间坐着,记者也觉得身体有点不适,便跟着乘务员去接站。列车内有凉爽的空调、恒定的温度,而车外是30多度的天气,冷暖交替,几次下来,记者的胃里多少有点翻涌,本以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终败下阵来。
据列车长杨亮亮介绍,集团公司、段党委、车队长期关心职工。天气炎热,就购买冷饮、雪糕,每天熬制绿豆汤,给职工消暑;谁家里有急事,父母住院,跟车队说一声,党员突击队的休班党员、车长都会主动帮忙照料;异地职工多,就安排单身公寓,能洗澡、能洗衣,还设了免费干洗服务站。
这辆列车的乘务员大多是00后,最小的只有21岁,在管理这群年轻的乘务员团队时,车队还格外注重“融入感”。列车长车方宁平时喜欢骑着摩托车转悠,见的地方多,便经常带着同事们去一些有趣的农家乐团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列车长杨亮亮的方式更“新潮”一些,通过玩游戏、打篮球的方式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参加工作前觉得领导都很严肃,现在发现他们很懂我们,工作起来也顺利得多。”刚上岗3个月的乘务员小刘说。
去时,临近晚上8点的时候,G275次列车抵达广州南站,回程,晚上7点40分,列车又抵达青岛站。抵达终点后,乘务员们都是简单吃过饭就准备休息,因为要迎接次日的值乘工作——凌晨5点半起床,6点站在站台接车,又开启新一轮的忙碌。
暑运的平安顺畅离不开这群“摆渡人”的辛勤付出,他们是铁路线上的“平凡英雄”,用“钢筋铁腿”丈量距离,用“柔软心”传递温度,守护着每一位旅客的团圆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