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时评】

带上“文明”滤镜 才能拍出更美风景

        景区拍照限时,表面上是对游客行为的约束,实质上却是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一种尝试。在游客量激增的情况下,无限时的个人拍照意味着更多人漫长的等待。一分钟的限时,相当于设定了公共资源使用的“最大公约数”,既保障了每个人留下纪念的机会,又避免了少数人过长时间占用公共空间。
  
  其实,出台这样的措施也是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要知道,很多景区怕限拍得罪游客,宁可让现场拥堵也不敢开口子。篁岭反其道而行之,与其让无序挤占体验,不如用可预期的秩序留住好感。工作人员表示“人少就不计时”,柔性操作留下人情味。墙边提示“人多请自觉”,把规则前置而非事后扯皮。游客流失的不是时间,而是不确定性的焦虑,当等待可被计算,抱怨便转化为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景区相关操作中,也可以看出一些“人味”。没有AI摄像头、没有闸机倒计时,只有一只手持计时器、一句温馨提示,胜过冷冰冰的“禁止拍照”。可见治理的温度未必取决于技术高度,而取决于是否把游客当“用户”,把游客的时间成本、情绪曲线一并纳入考量。更有网络声音提出建议,未来若能再往前一步,比如扫码预约时段、分色错峰引导,同样可以在“低成本”与“高效率”间找到平衡。
  
  不得不说,这一措施还是值得肯定的。景区提供合理规则与人性化服务,游客展现理解与配合,方能共同营造舒适的游览环境。限时的背后,是每个人在公共空间中的权利边界与相互尊重。旅游文明是双向奔赴,需要景区和游客共同努力,让镜头里的风景与镜头外的文明,同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