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种菜种出来新品种 

        ◎文/吴永亮

  几年前某一天,我爱人无意中走进位于济南至泰安东高速路口旁边(gǒng,现在大都读kuàng)村鲁青生态蔬菜体验中心。于是,全家人隔三岔五就去中心大棚采摘黄瓜、西红柿等绿色蔬菜。
  
  每次采摘结束,总要围着大棚南侧按每块一分地隔开的地头走走,与承包主人聊聊天拉拉呱。
  
  承包一分地种菜的念头一经种下,就越长越壮实。
  
  如今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消息时不时跃上头条,土壤、水质动不动不达标的报道也让人揪心。
  
  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全家人身体健康,我们与爱人的姊妹几经讨论,最终决定承包一分地试试,以我们为主,她们友谊客串。两年试种下来,种的菜收获颇丰,除此之外,菜地里种出一些思想新品种,自然菜篮子里盛满了一些新思考。

  亏本与赚钱

  我们先来掰着手指算算账。

  一分地,一年租金1500元。
  
  为了种好地,添置了几百元农用工具。
  
  购置肥料、种子、薄膜、防晒网、竹竿等等,零零碎碎,不好统计也懒得登记造册。
  
  体验中心,距离我家整整11公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开车来回一趟22公里,大概需要14元。
  
  一周按三趟计算,光油钱支出就得大50元。一年按50周计,仅此一项支出就得2500元。
  
  拢共加起来,仅承包种菜一项一年各种支出4500元左右,这还不算两个小妹妹开车前往做志愿的费用。
  
  我们两口子,一年买菜满打满算,估计也要不了4500元。这还不算披星戴月时间成本,也不算汗珠子摔八瓣辛苦,更没有算风霜雨雪交加时那份惦记与挂念。
  
  从纯经济来计,肯定是亏,亏多亏少算不拎清。但我爱人却说,退休了去菜地图个乐,特别是看到种子从地里挣扎探出地面,噌噌地往上长,再开花结果,那份喜悦,那份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经常出出汗,血脂、血压、血糖都会降降,对身体有百益无一害。
  
  最为重要的是吃自己种的菜,那个放心,那个营养,那个味道,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
  
  再就是劳累回到家,以前常常需要安眠药辅助的爱人,按她现在的话来说:累得像狗熊似的,头往枕头一沾不消三分钟就入了填满菜花的梦乡,连梦都不带做的。
  
  日常,我在电脑上输入五笔字型,播种文章和书稿,本文就是其中一例;我爱人常常奔赴菜地,将体会、论文写在土垄分隔的菜地上。这么一算,你说到底是亏还是赚呢?
  
  有心与无意

  丝瓜、南瓜、冬瓜等爬藤植物,大都选在地头的犄角旮旯,它们不挤占平整地块,给点阳光就灿烂。
  
  今年,我们把地南头铁丝网外面一块两三平方米坝埂上(承包地范围外)挖了深坑,施足农家基肥,种上好几棵丝瓜、南瓜、冬瓜苗,坐等藤蔓攀着坝堤外斜长出构树缓缓上升。
  
  地的北头,不经意间探出两个丝瓜苗。这是上年无意落下的丝瓜种子自发生长出来的。农场管理员张老师对我爱人说,拔了它吧,免得与旁边韭菜、芋头“争风吃醋”。
  
  我爱人本想听人劝吃饱饭,但一看到那嫩嫩的两瓣丝瓜秧,竟动起了恻隐之心,念及大小也是生命,第一次违背张老师指导任其自然生长。不料想,那两棵寂寞无助的丝瓜苗长着长着竟然疯狂起来。我们给两棵丝瓜搭起了架子,隔了两周,架子上悬挂的丝瓜显得“丁零当啷”。铁丝网外面那组“公子哥们”,虽然我们费心巴力,但它们不领半点情,长得蔫头耷脑不说,开的花大都是谎花,即便个别结了,也都是歪头晃脑,不成气候。
  
  这真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仔细想想,原来地南头,茂密的构树相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间伐工作,但是阳光还是不能给丝瓜小伙伴们普照其间。北头两棵丝瓜,土肥水足,阳光满满,自然果实坠坠。这为淮橘为枳又平添了一个证据链。
  
  琢磨琢磨,人不也是如此吗?舒适的环境,感兴趣的工作,干起来顺心,成绩伴着成长就会快起来。相反,强扭的瓜甜从何来。
  
  看来顺其自然不是无厘头的话哟。

  此时与彼时

  生态中心的地,是从 村老百姓手中流转而来。于是,村民们扑落扑落身上土,来了个华丽转身,眨眼间成为只收租子啥心不操的“地主”了。
  
  城里的我们,脱下西装与皮鞋,扛起锄头,抓起镰刀,挖沟起垄成为地地道道的农夫。想当年,我是为了挣脱土地的束缚,通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踉踉跄跄走到今天。哪料想,退休之后,又从城里走向乡间。
  
  菜地的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闰年还多一天),只要你想干,从天一亮睁眼到熄灯休息永远都干不完。每到炎热夏季,为了蔬菜安全生长(中午,人吃不消,庄稼也受不了你的侍候),银发一族们都是天麻麻亮就奔赴田间,或者选择太阳下班的当口去地里与蔬菜对话。
  
  每当夕阳西下昏睡、倦鸟归巢时,我们这些花钱自讨苦吃的“雇主”拖着满身疲惫,提着一袋袋绿色蔬菜,带着紧紧追随的蚊子向车子走去。此时,你会发现,村民们正三五成群,推着孩子,嗑着瓜子,舔着冰棍,摇着大蒲扇,唠着东家长西家短,晃晃悠悠迈着四方步。他们谈笑声传到很远,其中是不是藏有对我们的讥讽不得而知。我们只好一声叹息。
  
  “雇主”与“地主”狭路相逢,你跟谁说理去。套用一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叫此一时彼一时。
  
  恶臭与清香

  平常日脚里,我爱人经过垃圾箱都要捂着鼻子,小碎步跑着经过。遇到地上狗屎猫尿什么的,恨不得插上翅膀飞走。家里一天一打扫那是必修课,桌子半天都要抹一个来回。
  
  谁料想,有着“洁癖”的她,种上菜地后,敢于同臭烘烘的粪便零距离打交道竟然成了生活常态。
  
  为了种好菜,爱人建立专用本子,记录相关知识,登记某种菜种植、出苗、开花、结果等时间(种子下地后,把种子袋埋在地头,以免混淆),写下施肥、灭虫过程,还注明自己成功喜悦、失败懊恼后的反思。
  
  选种子,我爱人不迷信,不盲从。她与中心范主任、种菜能手张妹妹等建立微信群全天候沟通,到农科院种子专卖店挑选,直到选到优良品种为止。
  
  种菜,少不了与虫子发生正面冲突。怎么办?农药是万万使不得。松土时挖地三尺,同时睁大眼睛,把藏于其间的地老虎一个一个揪出来放到砖头上,再踏上一只脚并狠狠蹍成末,使其成为土地肥料。发现蔬菜叶面卷叶虫,就得一片一片叶子翻过来察看,发现一个就用手指使劲捏,让其内脏化作肉酱。她从短视频、书本、报刊上学习,用苦楝油加上天然皂液,制成防大虫药;用小米椒和蒜,再加米醋,制成无公害防小虫剂。
  
  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我爱人从千里之外甘肃庆阳淘来羊屎蛋子,从小妹夫姑姑那里求来两百多斤漆黑恶臭的鸽子肥,从南部山区农家乐要来了草木灰,还从泰安山区买来鸡粪。我们与楼下餐厅工作人员,通过语言联络外加一点小礼品加持,于是每天豆腐渣就成为我们家的专供。家里鸡蛋壳也晾干整碎,爱人说是能给板结的土地“松骨”,还能给菜地“补钙”。这还不算,把厨余收集起来,加上EM菌和红糖进行发酵然后回报土地。
  
  每次从地里收割菜蔬时,顺手把那些枯叶、根须、杂草等掐了留下,按爱人大妹的话就是“落叶归根”,小妹讲是“绿叶对根的情思”。
  
  我们把过期的黄豆、谷子等泡煮进行沤肥。用鸡粪加硫酸亚铁,按比例加水,制成高效肥料。有一次打开盖子,鸡粪桶表面漂浮一层蠕动的白色蛆,从农村出来的我看了都有些反胃。但在城里长大的爱人一点也不嫌弃,用勺子舀起一瓢又一瓢,浇到玉米地挖好的凹凼里,半开玩笑地说:玉米有蛆蛋白跟进,准保产量质量双丰收。
  
  我说,现在有化肥,那肥料不臭,还干净利索,效果还来得快。我爱人驳斥道,用化肥那还叫有机蔬菜。肥的臭,它能换来蔬菜小时候那个味道。没有肥料臭,哪来五谷香。这就叫生活辩证法。一句话,让口天吴的我吴(无)语了。
  
  每次品味自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想想爱人说的那些带有哲理的话,就能咂摸出菜中甜酸苦辣,自然我们家的味精被遗忘在橱子角落了。
  
  回溯近两年种菜经历,我想我们家菜篮子,装下的不仅仅是豆角、丝瓜、秋葵、韭菜、黄瓜、香菜、香葱、大蒜、大白菜、胡萝卜等,更多的是银发生活劳作时辛苦与收获后幸福、生活中充实与思想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