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平阴县锦水街道

“小车间”变“大民生”家门口就业暖人心

        商报济南消息 在平阴县锦水街道滨湖社区辖区内,天圆毛绒玩具厂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这家小微企业通过“居家手工+厂内制作”的灵活模式,为宝妈、老人等群体搭建就业平台,让“小车间”成为撬动民生改善的“大支点”。
  
  天圆毛绒玩具厂虽规模不大,但就业模式却十分“接地气”。厂里20余名固定员工主要负责缝纫等关键环节,实行多劳多得机制,月收入最高达三千七百多元,最低也有一千五六。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计酬方式,吸引了周边居民纷纷加入。更贴心的是,工厂将填充、缝合等简单工序外包,让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行动不便的老人实现“居家就业”。负责人介绍:“除20余名长期工负责管理和核心工序外,还有近10名临时工按订单需求居家制作,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58岁的李阿姨便是受益者之一,她熟练地缝制着玩具熊眼睛,笑着说:“活儿不重,在家就能做,步骤一学就会,每个月能挣千把块补贴家用。”像她这样的“银发工人”,厂里长期合作的有五六位。36岁的宝妈刘大姐边缝玩偶耳朵边算着收入:“早上送完孩子来厂里,下午四点接娃前能挣80多块,兼顾家庭还能赚钱。”
  
  这家小小的玩具厂,用一针一线织就了百姓的幸福生活。“居家手工+厂内制作”的就业模式,让特殊群体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既拓宽了居民增收渠道,又解决了照顾家庭与务工就业的矛盾,真正将“小车间”办成了暖人心的“大民生”工程,为社区治理注入温暖活力。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通讯员 李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