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素养重构与能力突围

        当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重塑信息传播生态,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战场已不再是单一的文字阵地。在这个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新闻记者的角色正从“信息传递者”向“内容策展人”多元转变,这一转变对其素质与能力提出了系统性重构的要求。
  
  坚守初心:在信息洪流中锚定坐标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如同没有航标的河流,记者的职业道德才是可靠的罗盘。面对算法推送下的信息茧房和碎片化传播导致的认知偏差,记者必须以清醒的判断力过滤杂音,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传递权威声音。新华社记者在疫情报道中,既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数据,又深入方舱医院捕捉人性微光,正是政治清醒与职业操守的双重体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在“流量至上”的诱惑下,坚守核实原则更显珍贵——每一个信源的交叉验证,每一个细节的实地探访,都是在维护新闻业的公信力基石。
  
  能力升级:从“专才”到“通才”的跨越
  
  传统媒体时代的“文字匠人”已难以适应全媒体战场。如今的记者需要构建“T型能力结构”:纵向有深耕领域的专业深度,横向具备跨媒介操作的广度。《人民日报》新媒体团队在报道航天发射时,既产出严谨的深度报道,又制作“3D还原发射全过程”的短视频,还通过直播连线让观众与航天员“云对话”,这种多形态内容生产能力,源自对文字、视频、数据可视化等技能的综合掌握。
  
  使命延伸:从“记录者”到“连接器”的转型
  
  在社会治理中,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被赋予新内涵。一方面,要成为弱势群体的“传声筒”,通过调查报道推动问题解决;另一方面,要充当不同群体的“沟通桥梁”,在医患矛盾、城乡差异等议题中搭建对话平台。澎湃新闻的“镜相”栏目正是如此,既揭露校园欺凌的隐秘角落,也展现当事人的复杂处境,引导公众超越情绪对立,走向理性认知。在国际传播领域,这种使命感更显重要——将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转化为海外受众能理解的叙事,用vlog形式带外国网友感受春节习俗,都是在构建跨文化传播的“意义桥梁”。
  
  站在技术变革与社会转型的交汇点,新闻记者的素质与能力重构,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采访的追问中,每一个报道的打磨里,每一次面对新技术的主动拥抱中。正如普利策奖得主弗里德曼所言:“在21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学习者才能生存。”当记者既能驾驭5G直播,又能沉下心写三千字调查;既懂算法逻辑,又守人文温度,便能在全媒体时代真正实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价值。

  ◎作者单位:菏泽日报社 王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