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四讲开讲
纸上烽烟,辉映初心

于岸青讲述抗战里的山东报纸 记者 王晓峰 隋东跃 摄

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泛黄的纸张,辉映初心。抗战岁月里,一张张出版的报刊不仅承担着信息载体的功用,亦发挥着鼓舞人心的作用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8月24日,2025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四讲开讲,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于岸青讲述抗战时期我省报刊工作事业的情况,还原烽火岁月里山东根据地的文化工作。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潘丽娜
烽火岁月燃起纸上硝烟
回望烽火岁月,彼时出版的一张张报纸虽已泛黄,但白纸黑字的记录却从未模糊。抗战时期,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和后来的山东解放区,在报刊出版发行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报刊出版发行事业不仅有力推动了根据地文化工作,而且通过宣传文化工作促进了根据地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公开课伊始,于岸青从战时山东地区的报纸格局切入,讲述抗战里的山东报纸。“1894年在烟台出版的英文报纸《芝罘快邮》是山东地区最早的报纸;1901年朱淇在青岛办的《胶州报》是山东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最早的官办报纸是山东巡抚周馥1903年在济南办的《济南汇报》,这也是济南最早的近代报纸之一。”于岸青介绍,民国早期山东的报纸主要集中济南、青岛和烟台这三个城市,济南由于其政治地位,一直是山东的报业中心。
具体来看,济南地区民国早期报纸也有多种。“《山东官报》由山东巡抚杨士骧于1904年创办;《济南汇报》由山东巡抚周馥于1903年创办;《山东白话报》由王讷、刘冠三在辛亥革命前夕创办;《齐鲁公报》由王讷、赵心如在1911年创办。”于岸青说。
值得关注的是,彼时在山东根据地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多层次和多种类型的报纸宣传网络。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发刊词中写道,“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
此外,《抗战日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报纸。胶东《大众报》像号角一样叫醒了八百万人民。
抗战动员的“无形武器”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以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全面报道军事斗争,并全面地反映和指导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生产救灾和文化教育等实际工作,成为瓦解敌人打击敌人的“无形武器”。公开课现场,于岸青展示了战时的大众日报版面,介绍了报纸对五井战斗、杨家横战斗、郭家店战斗、陆房突围、孙祖伏击战等战役的报道。
1942年5月1日,大众日报发表《纪念“五一”切实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生活》社论,揭开了山东大规模减租减息运动的序幕。山东分局做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则是在5月4日。二者在时间上有所倒置,彼时的新闻报道先于文件公布。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日报最早提出了“沂蒙人民”这一概念,并运用这个概念描述了山东根据地的军民关系——党和人民的关系。此外,红嫂的称呼来自于刘知侠的小说《红嫂》。小说出名后,红嫂成为根据地妇女拥军群体的代称。当年,大众日报上有很多关于这个群体的报道。
报纸的教化作用也在战时被记载下来。“涌现出大批学习的积极分子,他们不仅懂得一般的抗战道理,而且能写信看报给大众日报写稿了。”大众日报刊发的文图报道生动地还原了报纸在传播思想与文化启蒙方面的作用,成为先进性和现代性向乡村的“强力渗透”。
随后,于岸青介绍了李竹如、于冠西、阎吾、孔迈等报人以笔为刃、以墨为枪的事迹和担当,鼓舞大众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报纸终将老去,但文字不会。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从纸页跃入光影,从铅字化作字节。而阅读的人,仍在寻找世界的真相,无论它印在纸上,还是闪烁在屏幕里。新闻一直年轻。”公开课最后,于岸青如是总结道。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潘丽娜
烽火岁月燃起纸上硝烟
回望烽火岁月,彼时出版的一张张报纸虽已泛黄,但白纸黑字的记录却从未模糊。抗战时期,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和后来的山东解放区,在报刊出版发行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报刊出版发行事业不仅有力推动了根据地文化工作,而且通过宣传文化工作促进了根据地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公开课伊始,于岸青从战时山东地区的报纸格局切入,讲述抗战里的山东报纸。“1894年在烟台出版的英文报纸《芝罘快邮》是山东地区最早的报纸;1901年朱淇在青岛办的《胶州报》是山东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最早的官办报纸是山东巡抚周馥1903年在济南办的《济南汇报》,这也是济南最早的近代报纸之一。”于岸青介绍,民国早期山东的报纸主要集中济南、青岛和烟台这三个城市,济南由于其政治地位,一直是山东的报业中心。
具体来看,济南地区民国早期报纸也有多种。“《山东官报》由山东巡抚杨士骧于1904年创办;《济南汇报》由山东巡抚周馥于1903年创办;《山东白话报》由王讷、刘冠三在辛亥革命前夕创办;《齐鲁公报》由王讷、赵心如在1911年创办。”于岸青说。
值得关注的是,彼时在山东根据地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多层次和多种类型的报纸宣传网络。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发刊词中写道,“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
此外,《抗战日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报纸。胶东《大众报》像号角一样叫醒了八百万人民。
抗战动员的“无形武器”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以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全面报道军事斗争,并全面地反映和指导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生产救灾和文化教育等实际工作,成为瓦解敌人打击敌人的“无形武器”。公开课现场,于岸青展示了战时的大众日报版面,介绍了报纸对五井战斗、杨家横战斗、郭家店战斗、陆房突围、孙祖伏击战等战役的报道。
1942年5月1日,大众日报发表《纪念“五一”切实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生活》社论,揭开了山东大规模减租减息运动的序幕。山东分局做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则是在5月4日。二者在时间上有所倒置,彼时的新闻报道先于文件公布。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日报最早提出了“沂蒙人民”这一概念,并运用这个概念描述了山东根据地的军民关系——党和人民的关系。此外,红嫂的称呼来自于刘知侠的小说《红嫂》。小说出名后,红嫂成为根据地妇女拥军群体的代称。当年,大众日报上有很多关于这个群体的报道。
报纸的教化作用也在战时被记载下来。“涌现出大批学习的积极分子,他们不仅懂得一般的抗战道理,而且能写信看报给大众日报写稿了。”大众日报刊发的文图报道生动地还原了报纸在传播思想与文化启蒙方面的作用,成为先进性和现代性向乡村的“强力渗透”。
随后,于岸青介绍了李竹如、于冠西、阎吾、孔迈等报人以笔为刃、以墨为枪的事迹和担当,鼓舞大众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报纸终将老去,但文字不会。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从纸页跃入光影,从铅字化作字节。而阅读的人,仍在寻找世界的真相,无论它印在纸上,还是闪烁在屏幕里。新闻一直年轻。”公开课最后,于岸青如是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