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航 和美家园
莱芜区方下街道刘家庙村实施四色聚焦工作法

高标准智能养殖塘坝

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刘家庙村位于街道驻地南1.5公里处,村域面积230亩,其中,耕地面积119亩。现有村民280户共780人,党员46名,村“两委”成员4人。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近年来特别是2025年以来,刘家庙村党支部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施策,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注重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高质量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莱芜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评“五星级党组织”。主要做法是实施四色聚焦工作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叶福森 通讯员 孙可欣
聚焦蓝色赋能,厚植产业“特色”
刘家庙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党建领航“把方向”。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及村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村“两委”成员经多次外出招商及学习考察后,党支部于2022年会议研究决定引进特色黄骨鱼养殖产业,有效利用村内水资源优势,聚集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致力于以产业辐射带动村内及周边发展。推动建设鱼夫人水产养殖繁育基地一处,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160万元,共建成高标准智能养殖塘坝10个。
强化措施“促落实”。为保障企业稳定生产经营,村内实行村委班子成员包帮,建立“一企一档”,专门设立村支部书记助理孙可欣为助企联络员,由服务企业专员主动对接,详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协助企业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并持续跟踪服务,推动涉企问题闭环解决,为企业排忧解难。坚持把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当好企业“店小二”。今年以来,已先后投苗170万余尾,年产成鱼40万斤,实现营业收入500余万元,增加群众收入8万元,并辐射带动店子、冶河新建设养殖基地2处,新发展养殖户10余家。黄骨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远销北京、天津等地。
增强动力“深加工”。下一步,村党支部将协助企业开辟黄骨鱼深加工产业链,采用流水线的方式制作鱼丸等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并准备在原有销售模式下增加电商直播,打造“农产品+电商”的营销模式,将村书记、本地待业青年等孵化为本土“电商能手”,拓宽销售渠道,以产业、人才的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红色铸魂,增添文化“亮色”
红色教育强党性。村内积极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定期组织党员外出观摩学习,以“走出去学经验,带回来新思路”的宗旨,通过参观山东省工委旧址、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烈士陵园、刘仲莹故居等红色基地,鼓励党员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健康运动强体魄。为发扬奋力拼搏、勇于挑战的青年精神,刘家庙村连续五年举办“五四青年运动会”,鼓励村内大学生、退役军人以及热爱运动的村民积极参与,获得热烈反响。截至目前,刘家庙村青年运动会已优化扩大为方下街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时代文明特色实践活动,在全街道营造出悦运动、强体魄的积极氛围。
百姓春晚彰情怀。刘家庙村以文化凝聚力量,引领发展,于每年元旦之际举办“燕声百姓春晚”,邀请当地百姓歌手、歌舞乐团及曲艺表演艺人为村民提供热烈、欢快、祥和、喜庆的视听盛宴,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刘家庙村将多层次立体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致力于打造“文化刘家庙”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持续不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聚焦绿色强根,擦亮生态“底色”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环境建设。为给村民营造整洁、舒适、宜居的环境,刘家庙村以一个目标干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决心,按照“村出资、户受益”的原则,对村内残垣断壁、荒废院落进行集中绿化,共拆除残垣断壁38处,种植国槐、樱花等各种苗木6000余株,整理修缮土坯墙、残垣断壁等共3200余平方米,打造便民广场4处、袖珍公园3处,有力推动了美丽村庄建设,打造了村内特色品牌“刘家庙式花园新乡村”。
完善维护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讨论环境长效维护机制,经会议一致同意推出村内“党员清洁冲锋队”,以党支部书记刘致勇为队长,刘希见、刘东升、刘延俊三名党员为组长,落实网格治理,细化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分配清洁区域,分别带领组员清扫中心路、东沟路、湾西路三片重点区域,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示范带动,逐一击破难点,推动村内人居环境再提升。
优化道路提升,畅通出行环境。下一步,村内将充分发挥区域党建优势,重点关注老泰莱路及汶河沿线道路修缮及维护工作,修复塌陷路面,排除安全隐患,将村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绿化,为给居民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畅通的出行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橙色凝心,弘扬为民“本色”
邻里驿站听民声。为创新邻里服务新思维,探索服务新模式,刘家庙村以党建为引领特别推出“邻里驿站”特色党建工作品牌,以村“两委”成员、老书记、老党员为主要成员,定期在邻里驿站解读国家政策、倾听百姓心事,不断切换服务新模式,提升邻里志愿服务精细化程度,不仅在村民中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更是与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为村内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矛盾调解排民忧。设立村内“和事佬”矛盾调解机构,健全完善村内矛盾纠纷事前预警排查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做到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切实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预警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风险点,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
橙色信箱解民难。为进一步畅通村民反映民意的渠道,及时了解村民诉求,回应民生关切,刘家庙村支部书记助理孙可欣在充分了解村情后组织推出了“橙色信箱”,线上线下齐发力,诚心诚意解难题,通过线下信箱,线上统计的方式集中收集村民问题、建议,分类上报村“两委”成员及相关部门,并全程跟踪处理情况,确保落实到位,真正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村级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逐步实现“橙色信箱”运行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叶福森 通讯员 孙可欣
聚焦蓝色赋能,厚植产业“特色”
刘家庙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党建领航“把方向”。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及村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村“两委”成员经多次外出招商及学习考察后,党支部于2022年会议研究决定引进特色黄骨鱼养殖产业,有效利用村内水资源优势,聚集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致力于以产业辐射带动村内及周边发展。推动建设鱼夫人水产养殖繁育基地一处,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160万元,共建成高标准智能养殖塘坝10个。
强化措施“促落实”。为保障企业稳定生产经营,村内实行村委班子成员包帮,建立“一企一档”,专门设立村支部书记助理孙可欣为助企联络员,由服务企业专员主动对接,详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协助企业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并持续跟踪服务,推动涉企问题闭环解决,为企业排忧解难。坚持把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当好企业“店小二”。今年以来,已先后投苗170万余尾,年产成鱼40万斤,实现营业收入500余万元,增加群众收入8万元,并辐射带动店子、冶河新建设养殖基地2处,新发展养殖户10余家。黄骨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远销北京、天津等地。
增强动力“深加工”。下一步,村党支部将协助企业开辟黄骨鱼深加工产业链,采用流水线的方式制作鱼丸等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并准备在原有销售模式下增加电商直播,打造“农产品+电商”的营销模式,将村书记、本地待业青年等孵化为本土“电商能手”,拓宽销售渠道,以产业、人才的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红色铸魂,增添文化“亮色”
红色教育强党性。村内积极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定期组织党员外出观摩学习,以“走出去学经验,带回来新思路”的宗旨,通过参观山东省工委旧址、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烈士陵园、刘仲莹故居等红色基地,鼓励党员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健康运动强体魄。为发扬奋力拼搏、勇于挑战的青年精神,刘家庙村连续五年举办“五四青年运动会”,鼓励村内大学生、退役军人以及热爱运动的村民积极参与,获得热烈反响。截至目前,刘家庙村青年运动会已优化扩大为方下街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时代文明特色实践活动,在全街道营造出悦运动、强体魄的积极氛围。
百姓春晚彰情怀。刘家庙村以文化凝聚力量,引领发展,于每年元旦之际举办“燕声百姓春晚”,邀请当地百姓歌手、歌舞乐团及曲艺表演艺人为村民提供热烈、欢快、祥和、喜庆的视听盛宴,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刘家庙村将多层次立体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致力于打造“文化刘家庙”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持续不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聚焦绿色强根,擦亮生态“底色”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环境建设。为给村民营造整洁、舒适、宜居的环境,刘家庙村以一个目标干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决心,按照“村出资、户受益”的原则,对村内残垣断壁、荒废院落进行集中绿化,共拆除残垣断壁38处,种植国槐、樱花等各种苗木6000余株,整理修缮土坯墙、残垣断壁等共3200余平方米,打造便民广场4处、袖珍公园3处,有力推动了美丽村庄建设,打造了村内特色品牌“刘家庙式花园新乡村”。
完善维护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讨论环境长效维护机制,经会议一致同意推出村内“党员清洁冲锋队”,以党支部书记刘致勇为队长,刘希见、刘东升、刘延俊三名党员为组长,落实网格治理,细化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分配清洁区域,分别带领组员清扫中心路、东沟路、湾西路三片重点区域,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示范带动,逐一击破难点,推动村内人居环境再提升。
优化道路提升,畅通出行环境。下一步,村内将充分发挥区域党建优势,重点关注老泰莱路及汶河沿线道路修缮及维护工作,修复塌陷路面,排除安全隐患,将村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绿化,为给居民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畅通的出行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橙色凝心,弘扬为民“本色”
邻里驿站听民声。为创新邻里服务新思维,探索服务新模式,刘家庙村以党建为引领特别推出“邻里驿站”特色党建工作品牌,以村“两委”成员、老书记、老党员为主要成员,定期在邻里驿站解读国家政策、倾听百姓心事,不断切换服务新模式,提升邻里志愿服务精细化程度,不仅在村民中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更是与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为村内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矛盾调解排民忧。设立村内“和事佬”矛盾调解机构,健全完善村内矛盾纠纷事前预警排查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做到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切实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预警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风险点,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
橙色信箱解民难。为进一步畅通村民反映民意的渠道,及时了解村民诉求,回应民生关切,刘家庙村支部书记助理孙可欣在充分了解村情后组织推出了“橙色信箱”,线上线下齐发力,诚心诚意解难题,通过线下信箱,线上统计的方式集中收集村民问题、建议,分类上报村“两委”成员及相关部门,并全程跟踪处理情况,确保落实到位,真正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村级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逐步实现“橙色信箱”运行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