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本报 收藏报纸 报纸头版

内容导航 版面导航

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济南市章丘区

“后乡土”转型期 托举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梦

让长者食堂“长久飘香”,是街道及各村的核心课题(资料图)
点击查看原图
        所谓“乡土中国”,中国乡村生活最离不开的就是土地。然而随着“后乡土”转型期的到来,年轻人口在城乡间流动位移,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之农村老年人普遍存在“不离乡、不离家、不离土”的偏好。为破解这一难题,济南市章丘区将“长者互助食堂”服务项目列入2025年20件民生实事之一,以村级党组织为纽带,推动阵地资源盘活共享、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托举农村老年人幸福梦。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崔艳红 见习记者 杜天宇

  破解后乡土养老困局的龙山实践

  在章丘区龙山街道,这一具体实践起源于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四百”行动。通过全面梳理走访,街道发现留守、独居等老年人群体对养老服务、平辈社交的需求已成为亟待回应的民生诉求。因此,龙山街道将视角对准“一餐热饭”,以此为切口推动“互助养老”模式全域复制。
  
  龙山街道推进“长者互助食堂”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有着扎实的实践探索基础。引导老年人走出“小家”、走进幸福院“大家”,是街道提升“适老化”服务的核心。通过统筹资源、优化服务,让老年人愿意走进“共享空间”,才能打破人际隔阂,满足深层次养老需求。而“一餐热饭”的刚性高频需求,正是最可感可及的切入点。
  
  近年来,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村级主导、党员带头、多元互助”思路,冯家、付家、便家、城角头等村已构建起各具特色的“老年友好型社会”。以冯家村为例,村里将孝老爱亲纳入村规民约,解决用餐难题。党员还带着“流动工具箱”上门维修、代办小事230余件,形成“平时有人问、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管”的服务模式。目前,龙山街道已实现44家农村幸福院全面开放,乡村老年人真正从“自家门”走进“公共空间”,在熟悉环境中实现“老有所养”。

  低成本可持续的互助养老生态链

  让长者食堂“长久飘香”,是街道及各村的核心课题。街道构建“集体添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助一点”的多元参与体系,探索低成本、可持续、高质量的运营模式。各村在实践中给出答案:西城后村将15亩闲置地块承包,每年收入1.5万余元作为“孝善基金”支持食堂运营,并打造“党员责任田”种植蔬菜,降低餐食成本;西石村作为“先行村”,仅用半个月将闲置房屋改造成干净整洁的“小食堂”,启动当天党员带头捐赠,群众和在外人才踊跃参与,共捐9000余元及米面油,形成可持续运营的内生动力。
  
  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既要有“积极老龄化”的服务理念,更要有孝老爱亲的社会氛围。龙山街道将移风易俗“大课题”寓于长者食堂“小空间”,以互助养老撬动基层治理与社会文明。

  移风易俗与基层善治的双向赋能

  街道突出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坚持“党员带着群众干”,让“早看炊烟晚看灯、勤理头发多寒暄、月洗床单季换衣、常问病痛急送诊、生日重阳两重席”成为服务常态。老年人来此不仅解决吃饭刚需,更能享受同龄社交和精神陪伴,生活得有滋有味、更有价值感。
  
  长者食堂还在移风易俗中发挥“实体”作用。城角头、权北、大官等村利用幸福院承办红白喜事,倡导“一碗菜”简办新风——“大锅饭”待客、10元标准,由红白理事会全程操办。今年预计30个村实行该做法,力争红白事支出压减60%以上,让“小食堂”成为移风易俗的“大阵地”。
  
  如今的农村幸福院,已是综合性养老服务平台:农村老人解决养老之难、生活舒心;家属子女消除后顾之忧、在外安心;广大村民增进互助之情、邻里连心;农村社会走向良善之治、赢得民心。党建引领下,长者互助食堂既满足老年人“一顿饭”的生活需求,更助力其实现价值,“后乡土”转型期,村级党组织与党员群众共同托举起了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梦。